明清古建筑設計風格是什么樣的?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19-08-14 17:46 回復:0 關注量:681

  明時古建筑風格特點,中國古建筑經過唐宋時期的飛越發展,明開始進入了轉型階段,從提高質量,標準化,講群龍無首的古建筑正式納入到政府統治管理的范疇,整體而言,明建筑風格造型穩重大方,正脊平直,裝飾漂亮輕巧,豪華而不繁縟,所以現在大部分建筑以明清樣式為樣式進行設計建造。

  清代建筑風格特點,到了這個時期建筑風格開始實施標準化化建造和運作,并且有多種建筑書籍開始出版印刷普及,例如《營造法式》開始惠及眾人,對于前期的明式建筑樣式進行修正,多樣式進行發展,這個時期的建筑風格最為霸氣,漂亮,絢麗多彩,百姓非常喜歡!

  明代(公元1368—1644年)開始,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晚期。這一時期的建筑樣式,大都繼承于宋代而無顯著變化,但建筑設計規劃以規模宏大、氣象雄偉為主要特點。

  這一時期的城市規劃和宮殿建筑均為后世所沿用:都城北京和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城南京均得益于明代的規劃和經營,清代帝王的宮殿也是在明宮殿的基礎上不斷擴展完善而來的。這一時期的都城北京是在原有基礎上改建的,建后分為外城、內城和皇城三部分。

  明代繼續大力修筑宏偉的防御建筑——長城,長城許多重要段落的墻體和城關堡寨都用磚砌,建筑水平達到最高。明長城東起鴨綠江邊,西至甘肅嘉峪關,長達5660公里。山海關、嘉峪關等著名關城,是中國建筑藝術中獨具風格的杰作;北京八達嶺段長城、司馬臺段長城等還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這一時期,建筑方面進一步發展了木構架藝術、技術,官式建筑形象較為嚴謹穩重,其裝修、彩畫、裝飾日趨定型化;裝修陳設上也留下許多磚石、琉璃、硬木等不同材質的作品,磚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墻。 明代,中國建筑群的布置更為成熟。

  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環境形成陵墓肅穆氣氛的杰出實例。 此外,此時江南官僚地主的私家園林建設非常發達,明式家具也聞名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風水術在明代已達極盛時期,這一中國建筑史上特有的古代文化現象,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建筑體系的最后一個發展階段。這一時期,中國古代建筑雖然在單體建筑的技術和造型上日趨定型,但在建筑群體組合、空間氛圍的創造上,卻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明清建筑的最大成就是在園林領域。明代的江南私家園林和清代的北方皇家園林都是最具藝術性的古代建筑群。中國歷代都建有大量宮殿,但只有明清的宮殿——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得以保存至今,成為中華文化的無價之寶。現存的古城市和南北方民居也基本建于這一時期。明清北京城、明南京城是明清城市最杰出的代表。北京的四合院和江浙一帶的民居則是中國民居最成功的典范。壇廟和帝王陵墓都是古代重要的建筑,目前北京依然較完整的保留有明清兩代祭祀天地、社稷和帝王祖先的國家最高級別壇廟。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北京天壇,至今仍以其溝通天地的神妙藝術打動人心。明代帝陵在繼承前代形制的基礎上自成一格,清代基本上繼承了明代制度。明十三陵是明清帝陵中藝術成就最為突出者。

  以往的建筑歷史研究者,常常因明清時期單體建筑藝術性的下降而貶低明清建筑。實際上,明清建筑不僅在創造群體空間的藝術性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建筑技術上也取得了進步。明清建筑突出了梁、柱、檁的直接結合,減少了斗拱這個中間層次的作用。這不僅簡化了結構,還節省了大量木材,從而達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筑空間的效果。明清建筑還大量使用磚石,促進了磚石結構的發展。其間,中國普遍出現的無梁殿就是這種進步的具體體現。

  總之,明清時期的建筑藝術并非一味地走下坡路,它仿佛是即將消失在地平線上的夕陽,依然光華四射。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