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名將霍去病墓前石雕賞析
霍去病墓是西漢武帝劉徹茂陵最重要的一陪葬墓,是全國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之一。它位于滑水以北,陜西省成陽市北原上,距茂陵1公里左右。這里古拍蔥郁,青石會階盤繞至頂,古柏枝干問隱露出巨大的原始怪石,顯得肅穆寧靜。墓頂有后人為細懷霍去病偉績修建的庭閣。
墓前左右有兩組巨大的石雕,以簡潔清晰的線條、狂放的浪漫主義手法而著稱于世。霍去病是漢著名的擊匈奴名將。他僅活了24個秋,但在短智的人生旅途中他曾6次馳騁西北大漠,以顯恭的戰績受時為“冠軍侯”、“瓢將軍”,與其舅父衛青齊名。霍去病曾說過:“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文記·衛將軍騎列傳》)表現了這位年輕將軍督死抗擊匈奴,保衛國土的決心。在霍去病、衛青、李廣等將領不斷出擊下,漢宣帝時,匈奴單于植首臣服,出現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的歌舞升平景象,為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的開辟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元騎元年(前1D)霍去病天道,漢武帝失去這位有勇有謀的年輕將軍,十分痛惜,乃“發屬國玄甲,軍陣自長安至茂陵”(《史記·衛將軍票騎列傳》),用殊禮送葬,并“以冢象都連山”(同上)。這是我國最早的“山”形封土的墓葬。墓冢底部南北92米,東西61米,頂部南北15米,東西8米,冢丘高15.5米。
古代文獻記載,王公的墳落稱“丘”,文武大臣的墳稱“封”。封土開始比較低矮,用于祭祀。后來,嘉上的“祭”移建在基旁以后,葛上的封土不但規模大了,而且外觀也出現了不同形式。西漢帝陵陪葬墓的封土形式不盡相同,保存至今的大多為圓錐狀,少數為覆斗形,極個別的為“山”形。“山”形封土在西漢帝陵陪莽喜中現保存有3座,其中霍去病的祁連山形墓冢保存得最為完美,最為壯觀。
將霍去病墓的封土筑成“山”形,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西漢時期,西域文化對內地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句奴呼天為祁連”。霍去病墓的“祁連由”形以及封土整巨石,前置石刻,就是西域文化影響的具體表現。此外,霍去病“發跡于祁連山”。他六次出擊句奴幾乎都與都連山有關,將其墓修成部連山形狀,有歌頌他抗擊句奴的功績,使人千古喻仰的目的。
霍去病墓前左右排列著兩組古樸、粗獷的石雕藝術珍品,它們是古代藝術家的天才創造。石雕線條簡練道勁,富于動的韻律感,呈現出一種力的牡美,具有質補筒清、深沉渾厚的藝術特色,可以說是四漢石雕藝術的代表。其中包括圓雕的“寫臘飼奴”,躍馬和臥牛;線雕與圓雕相結合的伏虎、臥象、熊、人和石蝓蜍等。從已發現的石雕作品中,有兩件分別刻著“左司空”官署名稱和“平原樂陵宿伯牙霍巨孟”的文字題銘。可確認霍去病墓前的石刻出于官府之手。《漢書·百官公卿表》記:“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供,有。屬官有…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霍去病墓石雕為左右司空所造。
文獻記載,墳墓前列置石雕源遠流長。上古時代的堯母慶都陵和堯陵之前均有石駝:周公墓前也豎立了石人。只是目前還未得到印證。霍去病墓前列置石雕為現存可查的最早者,它對以后歷代的墓前石隨無論是列置方式還是石雕題材和組合方式都有一定的影響霍去病墓前石雕把當時楚文化的高翥無比的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表現得淋滴盡致。漢初,君臣多以楚人為主干,這為楚文化在中原傳流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聲為尚。”(魯迅《漢文學史綱要》)。楚文化在同中原文化融合、發展形成漢文化的過程中占有不可低估的地位。
在霍去病墓前的兩組石雕中,最為著名的莫過于“馬踏匈奴”(見封三)。它是該墓的主像,石雕通高168厘米,長190厘米,寬48厘米。作者運用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藝術手段,塑造了一人一馬。馬昂首挺立,肌肉豐滿,尾長拖地。馬腹下仰臥一戰敗的甸蟻軍人,首對馬嘴,兩頰有須,兩足上曲,手持利器,作掙扎狀。在這緊張的氣勢中,馬卻悄然而卓立,顯得無所畏懼,恬靜自若。這一浪漫的藝術夸張,形象地表現了霍去病征匈奴的歷史功績。
整個石雕組都國繞“馬踏匈奴”這一主題,以線雕造塑為主要手段,塑造了溫馴的石牛、石馬,淘氣的臥象,兇猛的伏虎,(見封三)食羊的怪獸,與人斗的小熊等,各具神態,妙趣橫生。在這兒值得一提的是伏虎。虎高84厘米,長200厘米,寬60厘米。匠師選用了不規則的波浪式起伏的石料,利用石塊粗糙的自然面,運用線、體相扭的造型手法,把兇猛、桀不馴的“虎性”表現得淋漓盡致。《風俗通義》說:“虎者,陰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又說:“罔象畏虎與柏,故墓之虎與柏。”以虎守墓,防止妖食人肝,相傳早在遠古時代就有了這種習俗。目前所知,我國古代,冢前列置石虎,亦以霍去病墓為最早。
本文作者
Ta的圈貼
更多最新創建圈子
新中式圈 2019-08-28
圈主: 帖子:132園林景觀圈 2019-08-28
圈主:cdr 帖子:106找泥工水電工 2019-08-28
圈主: 帖子:33找木工安裝工 2019-08-28
圈主: 帖子:33裝飾裝修圈 2019-08-28
圈主: 帖子: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