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漢代飲食文化的特征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19-08-29 17:49 回復:0 關注量:536

  與周圍民族的飲食大交融

  隨著中國統一局面的完全誕生,強大的漢王室在飲食方面比秦朝更進一步了。漢朝皇帝擁有當時全國最為完備的食物管理系統。負責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屬職官中,與飲食活動有關的有太官,湯官和導官,它們分別“主膳食”、“主餅餌”和“主擇米”。這是一個人員龐大的官吏系統。太官令下設有七丞,包括負責各地進獻食物的太官獻丞、管理日常飲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等。太官和湯官各擁有奴婢3000人,為皇帝和后宮膳食開支一年達二萬萬錢。這筆開支相等于漢代中等水平百姓二萬戶的家產。每天開支達54. 8萬錢,相當于2700多石上好的梁米,或是91000多斤好肉。漢朝禮制規定:天子“飲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他們“甘肥飲美,殫天下之味。”

  時節的變化對漢代普通人的生活狀況有著不小的影響。如漢末人徐干說:“在炎氣酷烈”的夏季,即使是貴族也感到“身若點漆,水若流泉,粉扇靡效,宴戲鮮歡。”然而季節對飲食生活的限制在皇帝和其后妃那里卻被降至當時的最低程度。在冬天,皇帝可以享用春季才生成的蔥,韭黃等蔬菜,而這些蔬菜是耗費大量錢財,太官“覆以屋廡,晝夜蘊火,待溫而生。”在炎熱的夏季,皇帝與后妃則是“堅冰常奠,寒饌代敘。

  在此時期中國飲食文化的對外傳播加劇了。據《史記》、《漢書》等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就通過絲綢之路同中亞各國開展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活動。張騫等人除了從西域引進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蘿卜、石榴等物產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葉等物產以及飲食文化傳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區的漢墓出土文物中,就有來自中原的木制筷子。我國傳統燒烤技術中有一種啖炙法,也很早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亞和西亞,最終在當地形成了人們喜歡吃的烤羊肉串。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