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鑊耳屋有什么特點?
鑊耳屋是嶺南傳統廣府民居的代表,分布于大珠江三角洲、粵西地區。多用青磚、石柱、石板砌成,外墻壁均有花鳥圖案。因其山墻狀似鑊耳,故稱”鑊耳屋”。在明清時期的廣府民居中,一般是出過高官的村落,才有資格在屋頂豎起鑊耳封火山墻。鑊耳屋象征著官帽兩耳,具“獨占鰲頭”之意,唯有功名的鄉紳方能采用,也是家境殷實的象征。明清兩代,只要是發了財的村民,都會建造一所鑊耳屋以顯示其富有與氣派。
鑊耳屋的建筑特點是瓦頂建龍船脊和山墻筑鑊耳頂,用于壓頂擋風。“鑊耳屋”一般為磚木結構,青磚(麻石)砌墻,階磚鋪地,紅、白石板鋪天井。潮汕、客家的民居建筑亦有類似鑊耳山墻,粵北客家等地稱為“云墻”或者是“茶壺環”。從正面看兩邊高聳的墻體呈鑊耳形,從側面看就像一個“凸”字,屋兩邊的鑊耳,其結構從檐口至頂端用兩排瓦筒壓頂并用灰塑封固,處理收口的工藝,是整座建筑工程難度最高,造價最貴的地方。鑊耳的山墻可擋風入巷,讓風通過門、窗流入屋內;火災時,高聳的山墻可阻止火勢蔓延和侵入。間或也有以蠔殼代替青磚建造的鑊耳屋,很有特色,據說冬暖夏涼。
鑊耳屋的內部格局是廣東民居典型的“三間兩廊”的肌理。“三間”指的是排成一列的三間房屋,其中間為廳堂,兩側為居室。三間房屋前為天井。天井兩側的房屋即為“廊”。“兩廊”一般用作廚房或門房。這種廊檐相間的布局,刻意營造虛實相結合的意境,不但較于閉塞自封的北地建筑更顯開放,而且還擰開了一道實用的閥門:一方面便于空氣流通、消暑散熱;另一方面靠著廊廡連接了建筑的骨骼,起到隔絕風雨、遮擋陽光的作用。當然,有的鑊耳屋的間數不止如此。開間越多意味著等級越高,這自然與先民的等級觀念相關。
本文作者
Ta的圈貼
更多最新創建圈子
新中式圈 2019-09-04
圈主: 帖子:132園林景觀圈 2019-09-04
圈主:cdr 帖子:106找泥工水電工 2019-09-04
圈主: 帖子:33找木工安裝工 2019-09-04
圈主: 帖子:33裝飾裝修圈 2019-09-04
圈主: 帖子: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