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山西磚雕工藝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19-09-16 11:46 回復:0 關注量:622

  一件磚雕作品的唯美誕生是磚雕工藝的集中體現。經過2000年的探索和實踐,磚雕工藝分為窯前雕和窯后雕兩種工藝大類。在眾多磚雕流派中,山西磚雕完整地的繼承了中國傳統磚雕藝術的特色。本文通過對山西磚雕生產地的考察,茲將山西磚雕工藝述略如下。


  窯前雕和窯后雕的工藝雖然不同,但是都是伴隨著燒磚的過程而成型。燒磚的成功與否關系著磚雕的質量,所以,磚在磚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磚品質不好,再好的匠也無法進行磚雕的工藝。所以,燒磚尤為重要。傳統的燒磚工藝主要是沿用了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圖例中的工藝流程。盡管當下已經是現代化的工藝流程充斥的市場,控制溫度和火候已不完全需要人工經驗判斷,但是燒磚的主體步驟從未改變過古時的流程。筆者在山西多地走訪過磚窯,從其工藝可以體會到古人的身影。


  窯前雕是在磚成型和燒制過程中雕刻輪廓,待磚燒制成功后,再雕刻細部,工匠習慣上稱之為“軟刻”;窯后雕是磚成型和燒制完成后,在成磚上打稿雕刻,工匠習慣上稱之為“硬刻”。無論軟刻,還是硬刻,其達到的結果是一致的,在窯前、窯后的工藝過程中,似乎有一種殊途同歸的效應。然而,結果一致,但不等于效果一致。


  先說窯前雕。窯前雕最大的優點就是利用了泥在半干時的特性,用工具可以輕而易舉的雕出所需要的圖案。但是,正是這一優點,恰恰是其缺點的關鍵。因為燒造時,當雕好的磚入窯后,經過窯內一個晝夜的循環,很難控制其在窯火的洗禮下究竟會變成什么樣子。往往一件作品入窯前堪稱完美,出窯則神采全無。這種靠人力不可控的因素成為困擾窯前雕最大的問題。所以,窯前雕一直被用作簡單圖案磚雕作品的主要方式。一般情況,批量定制的磚雕基本都用窯前雕的工藝來完成。


  窯前雕分12個步驟。第一步:選土。山西磚雕選河灘地極好之黏土。握之成團,輕擊則散。以汾河流域紅黏土為佳品。山地之土雖厚,但氣不足。溝壑之土雖潤,但力未達。唯河灘之土得天地陰陽之造化,為磚雕燒磚首選之土。第二步:制泥。土摻水成泥。水用汾河之水,或深井甜水。成泥后用柳木棍攪拌,后手揉如面團。松緊有致,以伏被蓋之保濕備用。汾河出管涔山,自北向南,一路吸收各大直流水系之水,匯聚汾河,有泥沙而不散,水流急而不涌。故采汾河之水為佳。第三步:捏形。成泥后,手捏成型,或以模拓之。常見有大方磚、二五八磚。全手工捏形多畸形,用于特質之磚,常用之磚多模拓之。第四步:模刻。乘拓好的磚未干,在雛形上刻出花樣。刻未干之磚重在把握磚之干濕程度,太濕則下刀后易散,太干則下刀后易崩。散則可補,然出窯后恐有痕;崩則不可補,補處出窯后仍與本體為二物。第五步:涼坯。模刻后,置于背光處陰干至輕抬可移動。陰干處應無風,涼而不寒,溫而不熱。涼者,不寒也;溫者,不熱也。何謂無風,羽毛置于磚坯上,靜觀不動則為無風。第六步:入窯。將刻好的坯磚置于于窯內臺上。碼放整齊以防火燒坍塌,間距適度以通火氣。山西古磚窯,至多高六七尺,寬八九尺,進深十余尺。現代燒磚則把控局域溫度則可。第七步:看火。點火用柴草為上,初以柴枝斷木為燃料,后填以煤炭。燒一日即可成磚。若初以煤炭燒造,則火太盛,恐毀磚雕之形;若初以柴草斷木則火力較弱,可使磚雕先定型,后以煤火則可保燒造器型完備。第八步:上水。磚燒成時,待火氣猶在,在窯上一口澆水于磚上,則磚泛藍,是為青磚。未澆水則為紅磚。青磚為磚雕主料,唯上水可得之。上水后,靜置一夜出窯即為青磚。第九步:出窯。待窯溫涼下后,取出窯內磚,檢視成磚,剔除燒裂、變形損壞之磚。磚色清澈而不霧,質地細膩而孔少,則為佳品;原雕紋路清晰,厚重得當,則為良器。第十步:精雕。出窯之磚繼續精雕細部,使之成絕妙佳品。精雕之器,必以原雕為基礎,務求形神一致。第十一步:補漏。精雕之磚尚有缺失處,以鮮豬血和磚灰補之,并模刻無縫隙。豬血性寒,在未凝結之前即要用之,磚灰用老磚之灰,老磚灰性平,和寒血以使磚雕氣韻一致。新磚之灰色未沉淀,和以豬血易燥,難使殘器復原。第十二步:拼排。將成磚按設計圖稿拼接上墻,以成完璧之景。運輸以單件麻布包裹。拼排之功,需用專匠,一般泥瓦匠未掌握磚雕拼排之技,往往失其神韻。拼排間隙用泥,多一絲則形神全無,少一毫則不穩。所以拼排時多請專門之匠為之。


  再說窯后雕。窯后雕最大的優勢是在成磚上雕刻,這樣避免了在燒磚時不易掌握造型變化情況的劣勢。所以,選磚的過程就顯得尤為重要。磚選的不好,直接影響磚雕的品質,甚至是無法進行磚雕。由此看來,底磚的質量是決定磚雕品質的關鍵。由于,窯后雕是在成型的磚塊上雕刻,所用工具必須鋒利而堅實。也因為每一塊磚單獨雕刻的緣由,窯后雕也稱“定制磚雕”,甚至每一組窯后雕都是私人定制。


  窯后雕的工藝流程同樣是12個步驟。與窯前雕基本相似,只是步驟要領不太一樣。第一步:選土。山西磚雕選河灘地極好之黏土。握之成團,輕擊則散。以汾河流域紅黏土為佳品。窯后雕土質選擇較窄,有絲毫欠妥則成磚后不能雕刻。唯選上等河灘黏土為好。第二步:制泥。土摻水成泥。水用汾河之水,或深井甜水。成泥后用柳木棍攪拌,后手揉如面團。松緊有致,以伏被蓋之保濕備用。泥即成,則需抽打至精才可。第三步:制模。一般常用為大方磚、二五八磚,以鐵箍為模具,將泥填入,反復捶打填實后壓平。填壓要實以免磚斷面氣孔過多,影響雕刻。第四步:脫坯。待模具內泥坯陰干至成型后撤去模具。磚形大體一致便可,待雕時還需精磨,使磚與磚大小一致。第五步:涼坯。模刻后,置于背光處陰干至輕抬可移動。不寒、不燥、無風處唯佳。第六步:入窯。將刻好的坯磚置于于窯內臺上。碼放整齊以防火燒坍塌,間距適度以通火氣。若計劃用于磚雕之磚,則每窯至多五百磚。磚太多不易把握火候。第七步:看火。點火用柴草為上,初以柴枝斷木為燃料,后填以煤炭。燒一日即可成磚。與窯前雕不同在于點火時先用柴草旺火將窯燒熱,換煤火后應持續窯溫。初燒用柴草當為引火之用,能夠迅速將窯內每處溫度均勻統一,后以煤炭持續溫度至磚燒成為止。第八步:上水。磚燒成時,待火氣猶在,在窯上一口澆水于磚上,則磚泛藍,是為青磚。未澆水則為紅磚。水澆乃紅磚變青磚之唯一方式。紅磚性散,不易磚雕;青磚性緊,易于磚雕。故窯后雕必用青磚。第九步:出窯。待窯溫涼下后,取出窯內磚,檢視成磚,剔除燒裂、變形損壞之磚。出窯挑磚,選面色細膩孔少之磚,形異可磨平,然孔多則不可補。第十步:打稿。在調好的成磚上勾畫出墨線圖稿,要層次分明,形象逼真完整。打稿至關緊要,往往請畫工繪稿,后工匠刻之。民間云:“七分藝人,三分匠人”。藝人乃畫工,匠人乃刻工。第十一步:雕刻。在墨線稿上雕出圖案。磚雕分:平雕、浮雕、透雕、圓雕、鏤雕技法。平、浮、圓三種雕法,皆刻磚尚淺,明暗對比易于把握。透、鏤二種雕法最難,常見者一磚自表及里有七八層至十幾層紋路,鏤空處細則如發絲,粗者以空帶景。第十二步:拼排。將成磚按設計圖稿拼接上墻,以成完璧之景。運輸以單件麻布包裹。雕圖之前已將整圖之磚選定,并磨平組合打稿,故拼排時注重縫隙即可。上墻仍然用專匠為妥。


  最后綜合總結一下窯前雕和窯后雕。窯前雕是在燒磚的過程中雕刻,注重燒磚與雕刻的關系,即磚本體與磚雕在成磚的過程中已形成一體,磚和磚雕氣脈相同,所以看窯前雕,講究“氣韻”。何以為氣韻,即磚雕雖為雕刻而成,但有燒造而成之韻味,把雕刻融入到燒造之中,如瓷器雖有畫工在前,但是燒窯為成瓷之關鍵。窯后雕是在燒成磚后雕刻,注重磚品和雕工的結合,即有了高品質的磚,才會有了高技術的雕,所以看窯后雕,講究“神韻”。何以為神韻,即磚雕技藝巧奪天工,構圖和工藝在藝人和匠人的手中達到出神的效果,如工筆畫一般,每一處線條都清晰可見,面貌鮮活。正因此,窯前雕的氣韻使磚雕有了氣吞山河之勢,窯后雕的神韻使磚雕有神來之筆的雅致,共同構成了山西磚雕,乃至中國磚雕的唯美藝術。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