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成長三階段:為何重要?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19-09-17 13:06 回復:0 關注量:581

  第一階段


  0到3歲


  滿足基本生存需求和初建情感連接的安全期。


  剛出生的嬰兒,如果能夠得到正常的父母雙方和家庭成員及其它成人的關心,保護和愛,就會建立起最基本的物質和情緒安全感。


  嬰兒期的小baby雖然還不會說話,但他們能夠感受父母和大人的情緒及周圍環境的能量。


  他們知道誰真正的愛他們,無條件地接受他們,而誰不是。


  這個階段的愛主要是生理上的照顧,食物,衣物,安全的住所環境,肌膚的親密接觸,擁抱和吻,及基本的情緒互動等等。


  出生在單親家庭或者父母缺失的家庭的孩子長大后會沒有安全感,并會經常覺得被恐懼追趕和困擾。


  這是為什么在孤兒院長大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有些被領養的而又沒有受到養父母的無條件的愛的孩子,會一輩子都找尋著一個無法找到的答案:他們為什么不要我,一定是我不好,不可愛...


  或者有些因為各種原因不和親生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會有被拋棄或不夠好,不值得被愛的感覺。


  這些孩子若沒能在第一階段和周圍的人及世界建立起一種情感連接的話,在情緒能量層面永遠有一種缺失的感覺和一輩子難以治愈的傷痛。


  潛意識里,他們會一直覺得沒有安全感。長大后,他們會一直焦慮,覺得恐懼從過去追著他們到當下,并跟著他們到將來。


  很多人成年后事業看上去很成功也很富有,但因為恐懼是他們成功的驅動力,


  所以他們再富有還是覺得不安全,不夠,怕失去...


  安全感的缺失會讓嬰兒覺得沒有被愛,那會直接影響嬰兒的大腦發育程度和語言發展和表達能力。(在這里我不詳述次內容。)


  有些敏感的嬰兒會從大人對他們的態度上受到情緒創傷。以至于將來無法有效和別人溝通,影響人際關系。


  第二階段


  6到8歲左右


  被無條件接納,學習表達和溝通情緒,及和別人建立情感連接的關鍵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學會說話和基本表達,需要建立和成人之間的情緒連接,學習溝通情緒。


  在這個階段,嬰兒期甚至出生時可能帶來的情緒創傷(我們稱他們出生創傷。)如一些生來具有的恐怖癥會開始更明顯地顯現。如:怕黑,怕高等。


  這個階段的孩子也開始體驗更多更復雜的情緒,害怕,傷心,憤怒,不安,內疚等。


  在英語里,溝通這字:“communicate”的詞根里有“雙方,雙向,和互相”的意思。


  健康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并被別人((父母和照顧者)無條件地聽到,接受,和理解,是感受到被愛的關鍵的一步。


  這里特別要談到“無條件地被接受,被聽到,和被理解。”


  因為無條件的愛是一種和靈魂層面的宇宙圣靈大愛吻合的能量頻率。這個層面的愛在嬰兒期過后進一步奠定了孩子在這個世界的存在感和安全感,將來能和自己及周邊人物和環境友好相處。


  當這個年齡段的兒童沒有和父母和其他人建立起情感連接的話,他們也會和自己在心靈層面“失聯”。


  這個階段情感連接斷裂的敏感的孩子在感受到不快情緒時,會非常不安。因為不被接受和聽到,他們不知如何處理和溝通他們的情緒。所以不能放松地做自己,自由自在地玩耍。心底里,他們會覺得缺失,不值得得到情感支持,也不知如何接受別人的愛。


  好多這個年齡的孩子(尤其是男孩)的邏輯能力還沒有發育好。他們還不會理性分析。這就尤其需要我們下蹲到孩子的高度去感受和認可他們的情感和看世界。


  當孩子表現出不愉快的情緒時,如果大人可以用心聽到并認可,理解他們的情緒,孩子會覺得她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和安全地做自己。她是被接納,和被愛的。感覺這些不愉悅的情緒是正常的,沒有什么不對頭。


  比如:


  “是的,寶貝,我知道你很傷心,如果我是你也會這樣。沒關系,你可以哭。哭完了,你就會覺得好一點了。”


  那些敏感的孩子經常會在自然流露情緒時被否認,忽略,或者批評甚至嘲笑:你太敏感了。你有什么好不開心的。太沒有了,煩死了。”那么他們就會學到,自由表達自己的情緒和做自己是不安全,不對的,是軟弱的表現。以后他們就會通過觀察,學到讓大人接受和愛她的方法。


  他們會壓抑,隱藏,躲避,忽略,和不自覺地否認自己的情緒。有些孩子靠吃食物和甜食將難受的情緒吞下肚給自己找點安慰。


  有些家庭,父母甚至祖父母本身也有情感連接斷裂的問題。那很可能在家族內形成以代相傳的軌跡,無法打破。


  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大人對他們的肯定。他們會做一切去保住他們需要的保護和愛。


  有些孩子長大后,甚至會用一種操縱的方式從別人那里得到他們需要的情感關注,無意中成了“掌控癖。”


  這些缺乏情感連接的孩子長大后會經常在潛意識里從和別人的關系中找尋缺失的原生父母的情緒支持和愛。


  他們不能建立健康,互通并有疆域感的人際關系,對自己和別人都造成壓力。


  好多患有慢性焦慮癥的成年人,(尤其是童年期被賦予很多責任的長子,長女)回顧早年經歷時,覺得自己老是活得戰戰兢兢的,失去了天真,沒有過過一個真正的無憂無慮的童年。


  第三階段


  12到16歲左右-青春期


  從孩子蛻變成長成為完整的有自我存在感的,被認同的,有價值觀的成人的階段。


  這是一個尤其重要的給予情感支持,培養情感表達和情緒溝通能力的階段。


  在這個年齡段,青春期的孩子有了很強的自我。開始思索自己到底是誰,將來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和要做什么的問題。他們處在小孩和成人的過渡階段。


  他們開始有自己的主見,有時有不同于家長,老師,和社會的看法。因為他們年齡和生活經驗的局限性,他們會片面地看問題,堅持認為自己都是對的,成年人都不夠聰明。


  他們非常渴望獨立自由,希望像成年人那樣成熟并可以自由地做決定。


  但事實是,他們還是孩子,能力與經濟都不允許他們獨立達成。因此,他們的內心始終是焦慮和沖突的。一方面需要依賴父母的條件和幫助,一方面又渴望自我能得到確認,抗拒受到幫助。因為接受幫助意味著要被控制。感到被壓制或控制對他們就等同于失去自我。他們也會非常敏感和害怕失敗。


  再加上荷爾蒙的產生和作用,他們會經常處于一種緊張,興奮,和焦躁不安交替的狀態中。


  在渴望被接受和受歡迎,但又極度害怕被拒絕和失敗”的矛盾狀態中,生活開始變得很復雜和艱難。


  他們不理解為什么會這樣,有時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有問題。


  再加上同輩朋友的壓力,他們不知道如何是好,沒有好的解決方法。這種情緒狀態會影響到他們在學校和同學和老師之間的關系,以及學習成績。


  這個階段中,同齡男孩的自然發育成熟度要比女孩的晚和慢。不同性格的男女孩發育成熟度也有區別。


  這個階段很普遍的情緒反應是憤怒,煩惱,受傷害,甚至進入憂郁狀態。


  他們最經常會說的話是:


  “他們不理解我,沒有人能理解我;我很憤怒,他們太不公平了。”


  “我很憤怒,快瘋掉了。我要反抗,但他們只要我聽他們的,不讓我說話。”


  “我什么都不好,別人都比我好。我失敗了。反正我什么也做不好,那我就拒絕做你們要我做的。”


  ”我放棄了。還不如打游戲機過癮。至少我知道我玩得很好,我有機會成功。”


  “我覺得什么也沒意思,提不起勁來。什么也不想做。”


  “我覺得受傷,但沒有人在乎。只知道繼續逼我,什么也不聽我的。我不知道怎么辦。”


  很多孩子會表現得很強硬,讓大人覺得他們太反叛,不合情理,而且不在乎規范和權限。


  有一些女孩在這個階段會突然變得特別情緒化。用家長的話說,神經過敏,情緒捉摸不定像過山車。在這個階段,好多孩子怎么都不會開心。一切都是周圍人的錯。


  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孩子,卻表現得及其安靜內向。表面上看好像什么也沒發生,一切正常。但實際上他們拼命壓抑克制,冷凍,否認,和忽略甚至否認真實的情緒。


  有些孩子選擇不同的途徑來回避這些難受的情緒。比如,吃過多的食物,零食或糖果,把難受的情緒吞下肚得到一點安慰。他們潛意識里躲在厚厚的身體里面,覺得有保護和安全。少年肥胖癥就是這樣形成的。


  另外一些孩子則沉迷于電子游戲,把自己鎖在虛擬的世界里,和成人和社會隔離來獲取安全和成功感。


  最糟糕的情況是,萬一家長未及時發現,有些孩子交友不慎,接觸到不良朋友和家庭的影響,他們會接觸到酒精和毒品,最后上癮來麻醉自己的痛苦。


  其實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需要被聆聽和理解,被無條件地接受和愛。雖然由于初長成的少年的驕傲,他們表現出來的都是相反的狀態,實際上他們及其需要幫助。


  這個階段我們成人可以給予的是傾聽和理解,認可他們的情緒反應和變化。告訴他們這是一個正常,自然,而又極具挑戰的階段。一切都會過去。不管如何我們會一直和他們一起,經歷必要的成長的煩惱和痛苦。


  父母若不明白和理解這個自然變化過程的話,就會緊張,不知所措,批評,討厭,甚至用高壓逼迫。結果陷入極度糾結,焦慮,甚至抓狂的狀態,完全讓自己和孩子處在對立面。最終把孩子送去了錯誤的方向。


  我個人工作中服務的人群大多是那些過度壓抑自己的好孩子。他們被迫服從家長和老師,用社會的價值觀來安排他們的人生。他們沒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說出真相,好多孩子只能放棄自己想要追尋的方向,做一個被大家認可的好孩子。


  這些孩子長到成年階段可能初期看上去還生活得不錯。但內心一直很矛盾,備受分裂感的折磨。即使在年輕時沒有展現出來,但到了中老年卻慢慢開始出現生活里不同領域的問題。如:臨床疾病癥狀,婚戀及人際關系問題,職業發展障礙,財務問題等。


  這個階段情感連接的斷裂,使某些孩子一直生活在一種“僵硬的狀態中,”潛在影響了將來的兩性關系,金錢關系,直覺和創造力等等。


  一些成年人重復經歷與不同異性的戀愛和婚姻關系的失敗,就是因為其生命早期的情感斷裂。他們每次都試圖從對象那里尋找缺失的情感需求和原生父母的愛,未能實現時又開始下一段關系。


  有句說法,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人一輩子;而受傷害的童年需要一輩子來治愈。


  童年成長過程中的三個階段,接受無條件的保護和愛,建立情感連接,和培養健康的情緒表達和排解能力,長成身,心,腦,靈,各個層面平衡發展的完整的成人,實在是太重要了!


  (下期專欄里我會和大家分享關于如何培養四個層面平衡發展的完整人格。)


  最后,我分享一個真實案例來說明童年時期的情緒創傷如何影響了成年階段的健康和幸福。


  一個成年女士(讓我稱她為黃女士)一直覺得被困在一個情緒軌跡里出不來,有慢性焦慮癥,一輩子都覺得不安全。一旦感覺有人不公平地指責她,她就會受刺激感到憤怒,但又不知如何處理。總是突然心跳加快,喉嚨口像有東西堵住一樣,說不出話。最后只能逃避,自己暗地傷心,不能正視和解決問題。那極大地影響了她和先生及子女的關系,也阻礙了她的職業發展。


  我們在療愈過程中好多次都有根本不記得的童年期的事件浮現出,證明舊的情緒能量繼續淤堵在里面,造成了成年期的軌跡。


  最經典的是以下這個嬰兒期事件。


  有一天在進行到一半時,黃女士突然回憶起她嬰兒時的情景。她坐在高高的嬰兒椅上,代替她父母照顧她的叔叔在不耐煩地大聲叫嚷,指責她不聽話。她覺得憤怒,還很傷心。但爸爸媽媽都去上班了,沒有人在那兒保護她,懂得她的委屈。


  她還不會說話,所以不能表達。在看到腦海里的這個電影時,她突然驚愕地發現她成年的自己還重復著這個軌跡。她看見自己還座在這張嬰兒椅上,感受到一模一樣的情緒:“憤怒,傷心,說不出話來,喉嚨口堵住了,但不敢哭,胸口悶...”


  當她有這樣的認知后,她明白不是別人造成她的情緒軌跡,也不是她自己有問題。她只是被嬰兒期的傷害堵住了,經常收到同樣的刺激。釋放掉這些能量后,她覺得喉嚨口的“塞子”沒有了,以前要靠藥物治療的胸口疼痛也減緩了。慢慢也可以正面和家人和別人溝通她的情緒,能和別人雙向理解和溝通了。漸漸地,她覺得有一個蛻變的過程,生活和職業都有了進展。她不用換工作了,日常生活中也感覺更放松和開心。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