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磚雕——徽州風景中的一抹白月光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19-09-19 11:09 回復:0 關注量:577

        雨后初醒的徽州小鎮,古樸典雅,儀態嬌俏,盈著一個濕漉漉的江南夢。

       若是行走其中,怕不是第一眼看見的就是那青磚黑瓦,色調干凈,韻味十足。

       有人說,徽州青磚,碎史留魂,無論時代如何更迭,時光帶走的是玲瓏剔透的棱角,卻帶不走積淀已深的靈魂。

        徽州三雕之一的“磚雕”藝術由來已久,簡簡單單的青磚之上,能工巧匠的刻刀一揮,就給你帶來勝于天工的精美故事,令人久久駐足,回味綿長。

一、起源——史韻悠長的“徽州幫”

        論起“徽州幫”工匠,可追溯到徽州文化較為昌盛的時期,徽州的古代工匠以磚、木、石、鐵、窯五種匠人組成“徽州幫”。徽州磚雕的雛形來源于漢畫像磚。從早期的簡單,粗獷,樸素的紋樣,逐漸演變到后期的細致華麗的圖案,形成了自己圖特的藝術風格。

       彼時徽商發展壯大,形成較為飽滿的體系,尤其是到了明清中期,商業經濟興旺,文化教育事業發達,各種人才崛起,為了適應達官顯貴,大賈富室構筑宏麗精致的祠宇庭院的需要,磚雕工藝精益求精。

       因此,徽州工匠們憑借鋸、鑿、尺、刀、板、錘、鏟等各式工具開展工作,雕琢出一件件巧奪天工的精品。

        而徽州磚雕,正是在這種濃厚的匠人氛圍中,逐步走向百花齊放的盛況景象。

二、工藝 ——八大工序精雕細琢

       徽州磚雕一般分為窯前雕和窯后雕兩大類,窯前雕是刻好土坯燒成磚,而窯后雕則是在磚成品上雕刻,但無論是哪種類別,都經歷層層工序,從選材到最后磚雕成品的落成,每個工序都極為考究,浸透了工匠的心血。

選材:一般選用經特殊技藝燒制的青磚為材料,需要擲地有聲、色澤純清,然而軟硬程度又適中,既可以讓刀鋒能合適切割,又不能太軟以至于下刀即碎。

打坯:將選好的磚料進行細致切割、研磨,形成適合的磚坯,作為整個磚雕作品的“原石”。

勾圖:在磚雕上勾勒出畫面,細致鑿出圖案的深淺,從而確定畫面的近中遠景的層次。

出細:這一步非常關鍵,是很多工匠費時最久的步驟,作為精雕細刻的過程,這一步工序主要是對于打坯時候的輪廓圖案進行精心刻畫。

修飾:是統一整體加深細部,工匠在精雕細琢的基礎上,讓整體和細節結合在一起。

粘補:是補救斷裂和局部改刻,如果有細節出錯,在還可以補救的前提下進行補救。

拼排:這一步是將幾塊連接做的通景或連續花邊等進行排列組合,拼成全景。

做榫:“榫”指的是器物兩部分利用凹凸相接法的凸出的部分,這一步是為了建筑構造做準備。

經過這層層工藝,工匠才能完成磚雕制作,據說曾經為了一塊精致的磚雕,就可能耗費十幾位工匠數月的光景,可見這門藝術在精益求精的程度之深。

三、鐫美——名揚天下的徽州之寶

       徽州建筑多用青灰色的屋脊和屋頂,雪白的粉墻,水磨青磚的門罩、門樓和飛檐等,這樣的配色素雅干凈,一座建筑雖然看不出來,到了徽州的水鄉小鎮,看著一排排徽式建筑錯落有致地融在景色中,可謂是一大盛景。

        徽州建筑的門檻和屋腳(升高地面一、二尺)皆用青石或麻石,有的人們也用水磨青磚平鋪,而后用圓頭鉚釘固定在木質門板的表面,象這樣的整體建筑,磚雕裝嵌其中,十分和諧協調,給建筑增加了濃厚的藝術氣質。

(素凈的徽州建筑)

       徽州磚雕的歷史由來已久,古代磚雕多以浮雕為主,少數也有線刻的,至今仍能在明、清時候的古建筑祠堂、大廳、寺廟、書院和民居之中看到徽州磚雕的身影。

       明代磚雕的風格過趨粗擴、推拙而樸素;明末清初,由于富商們對豪華生活的追求,因此清代磚雕的風格漸趨細膩繁復,注重情節和構圖,透雕層次加深。在見方尺余,厚不及寸的磚坯上雕出情節復雜,多層樓空的畫面,從近景到遠景,前后透視,層次分明,最多約有9個層面,令人產生精妙無比的美感。

       徽州磚雕的圖案,有花鳥、人物、戲出、生活場景和吉祥紋飾等。它擅于用富有立體感的典雅造型和精致圖案,給建筑增添人文氣息,甚至幾塊磚雕就能講述一個歷史故事。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