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形成的理論基礎,對中國的社會關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響。考慮中國的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歷史這個無形的手對現實的影響。本文將從下列三方面對傳統文化與新課改的影響進行具體簡述:一、中國文化的民族性。二、中國文化的兩極性。三、中國文化的內向性。正文: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她包含一個民族長期積累形成的深層的心理積淀。由于文化的不同,會產生思維模式的不同;由于思維模式的不同,又會產生行為方式和社會關系的不同。就像兩個不同的根系,會生長出兩棵不同的大樹一樣。中國的先哲們給后人留下了豐美的歷史寶藏,也留下了沉重的歷史包袱。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形成的理論基礎,對中國的社會關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響。考慮中國的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歷史這個無形的手對現實的影響。而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儒家思想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最主要的一支。綜觀中國改革的歷史,我們就可以發現,儒家文化的影響無時不在。如戰國時代的吳起變法、商鞅變法、秦始皇、漢武帝、魏孝文帝、金世宗、元世祖、清雍正帝的改革、及現在的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總是在儒家思想尚末在統治階級中確立或者在大眾中尚末得到張揚的情況下獲得。而王莽改制、王安石變法、慶歷新政、清光緒帝的戊戍變法等改革之所以失敗,與儒家思想在當時占主導地位的影響息息相關。這不由使我們來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們這一次新課改的影響。
不妨先讓我們來看一下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特點及相關的一些思想:
一、中國文化的民族性。中國漢族占總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個少數民族在膚色、人種上也與漢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國可以說是一個單一人種和單一文化的國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主體,尤其是儒家文化,對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影響占有統治地位。中國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儒家學派的基本思想是尊祖復古——至低也要維持現狀,主張祖宗的法度不可更改,對任何形式的變革都深惡痛絕。儒家學派申稱“利不十,不變法”,也就是說你要變法可以,但必須有百分之百的好處,一點壞處也不能有,否則你就得老老實實地遵守祖制。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清楚,世上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法制。同時,儒家強調的中庸思想,禁止競爭原則,主張認同。而這一切都跟我們新課改的精神相違背,我們新課程改革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完美。同樣要實施新課程,就必須有人做出頭鳥。有人為以后改革的失敗來承擔責任。否則,實施新課程就是一句空話。
二、中國文化的兩極性。中國古代哲學非常注重陰與陽的辯證統一,認為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兩極組成的矛盾的對立統一體,如:上與下、左與右、正與反、內與外、男與女等等。中國的儒家文化與佛、道文化也形成了中國文化的兩極性。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而佛、道文化主張消極避世,組成了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中國古代的許多知識分子在青年時期往往尊奉儒家文化,奮發圖強;當仕途多有磨難,到了晚年時又遁入佛、道文化,從佛老思想中尋求內心的安寧。儒家文化就好比一架云梯,激勵著仁人志士們努力攀登,去摘取事業的果實;而佛、道文化就好比是一張安全網,有人從云梯上跌落下來,就有這張大網將其接住。因此儒家文化與佛、道文化這兩極文化對立統一、相輔相成,形成了一個穩定發展的中國文化系統。正因為我們傳統文化的兩極性,才使得我們在生活、工作、學習上往往遵循非此即彼的原則。因此使我們在以往的教學中在對待結果上也要求是非分明,非此即彼;而新課程卻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對待結果要具有多面性。
三、中國文化的內向性。中國屬內陸國家,中國文化就是在這大片的土地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內陸文化。中國自古以來不斷遭受外族侵略,因此不斷地修筑長城,閉關自守。受此影響,中國文化也演變成了保守的陸地文化,自成體系,對外來文化有很大的排他性。從清朝的戊戌變法到今天的改革開放,每一次打開國門,都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中國文化不斷地同化著外來文化,卻從來不被外來文化所同化。了解了傳統文化的特點和一些基本思想后,我們不禁對我們的新課改出現憂慮,畢竟新課改的實質是從我們原來的中國式的科舉教育向美國式的創新教育轉變。
新課程改革成功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程度,所幸的是傳統文化在經歷文革和改革開放后西方思想不斷涌入的沖擊下,在我們身上還沒有到牢不可破的地步。新課程改革步履艱難是肯定的,成功與否唯有看它的造化了。對于中國傳統文化體系,我們并沒有好好地梳理;研究往往缺乏對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幾乎丟棄了“經世致用”的傳統。傳統文化任何時候都是一個寶藏,如果自己守著寶藏不開發,別人便會來開發,那將會是件很遺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