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家庭文化教育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19-09-29 09:10 回復:0 關注量:728

      家庭文化的內容十分廣泛,不同時代的家庭文化具有不同的內涵和結構。


  中華民族是一個特別重視家庭文化的民族,幾千年來所形成的家庭文化傳統至今仍有其可借鑒的價值。其中大量家教、家訓、家范、家規以及治家格言中所論述的內容,在今天仍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古代的家庭文化大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重視胎教和早期教育。西漢韓嬰所著〈韓詩外傳〉記載了孟母懷孟柯實行胎教的事:“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西漢劉向所著《烈女傳》的《周寶三母》篇里,也記載了周文王之母胎教的情況:“極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發胎教。”中國古代家庭關于胎教的文化思想,有其合理性和科學性。孩子出生后,古代家庭都主張要加強教育,把孩子培養成倫理高尚、行為端正的人。


  2、重視愛國主義教育。中國歷代有多不勝數的教子愛國的事例。宋代愛國名將岳飛20歲時為抗擊侵略中原的金兵,壯志從軍,岳母在他背上刺下“精忠報國”,教育兒子為國出力。宋代詩人陸游臨終還為“不見九州同”而憂,要求兒孫們在宋兵收復中原之日“家祭勿望告乃翁。”明代科學家徐霞客之母,為鼓勵兒子考察祖國山河,也為了不使兒子因孝順自己而思念家鄉,她以年邁之身帶兒子起程,徐霞客在母親的教育和鼓勵下,出游30余年,對祖國的地理學研究作出巨大貢獻。


  3、提倡尊老愛幼的風尚。尊老愛幼是中華傳統美德,古代文化要求家庭成員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在社會上要尊敬所有比自已年齡大的人。在尊老的同時,也十分強調愛幼,愛幼就是要正確地關心、愛護和教育子女,要愛子有道,反對寵愛、溺愛和放縱失教。司馬光在家庭教育的專著《家范》中強調指出:“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愛而不知教也。故古人有言‘慈母敗子’。”


  4、弘揚勤儉持家的家風。古代家庭文化強調了“勤儉”的兩方面主要內容:一是要勤勞,就是要勤勤懇懇、熱愛勞動,不但把勞動看作是謀生的方式和獲得財富的手段,而且把勞動視為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另一個是要儉樸,即不奢侈、不浪費、不揮霍、不鋪張、不貪圖安逸、不追求享樂,即便經濟上富裕,也以儉樸為榮。


  5、培養誠實守信的品格。誠實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也是家風的一個重要方面。中國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視“誠信”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民無信不立”,家庭也是一樣,有了誠信的家風,就能夠培養和陶冶具有誠信品德的人才。在中國的家庭文化傳統中,尤其重視道德品質的陶冶,在子女幼小時,許多父母以自身言傳身教為示范,注意在家庭生活的潛移默化中,陶冶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質。


  6、激勵勤學好學的精神。“勵志勉學”、“詩禮傳家”,是中國家庭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要求,它不但在知識分子家庭中,在廣大勞動人民的家庭中,“識書知禮”也是人們追求的一個高尚目標。一個具有勤奮好學的風氣的家庭,將一切可能利用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對知識的追求上,使家庭中的每一個人在勤奮好學中不斷得到提高。總之,追求享受與玩樂在傳統家庭文化中受到批判,被認為是“玩物喪志”,而勤奮好學則受到鼓勵和提倡,被認為是“志存高遠”的表現。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