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小學”教育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19-10-09 10:19 回復:0 關注量:597

       中國古代的小學教育與今天的小學教育可以說是天壤之別。古代教育的教學宗旨、目標,就是培養正知正見,所謂的“童蒙養正”,這一句話確實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諺語里面常常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句話雖然是老生常談,細想想,有很深的道理存在。


       小學的教育,在生活教育當中,是要培養學生的勤勞,灑掃應對,奉事長上,知道怎樣奉事父母,怎樣友愛兄弟,都是從這時候培養的。在德行、學問根本上,是培養學生的根本智,根本智與后得智,這是佛法的名詞。現在能說出這個名詞的人很多,但是這個名詞所含的意義,能夠說得出來的人就不多了。


       什么叫根本智呢?就是真實的智慧。這是用植物來作比喻,植物有根有本,然后才能生出枝葉花果。由此可知,根本很重要。根本智的培養,其實講的就是真心、真誠。儒家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誠意、正心就是根本智。培養的方法,就是如何防止學生的妄念。諸位要曉得,小孩子也有妄念,如何把他的妄念給打斷,保持他的正念,這是教育的功能。正念是什么呢?正念是無念,無念也是正念,現代很少人懂得,古時候的人知道。換句話說,無念就是心地的真誠、清凈。


       所以在小學童蒙教學,老師只教句讀,把古圣先賢的經典當成教科書。教科書為什么稱為經典呢?教科書里頭字字句句所講的道理,都是超越時空的,永遠不會改變的,我們稱作經。譬如宋朝以后,朱熹編寫了一套教科書,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四書》,編得好,有理論、有方法。


       童子的時候就教他讀,不講解只教他讀,利用他天賦的記憶力,童年的記憶力最好,讓他熟記。而過去教學的方法,的確合乎現在科學的理念。老師教學生要因材施教,有些學生很聰明,一天能夠念三百字到五百字,這個念就是學生一定要能夠背誦。每天能夠背誦三百字到五百字的,這算是中上的人才,中上的天賦。如果能夠一天背到七百字的,這是上根。但是還有根性劣的,一天只能背幾十個字,不能超過一百個字的。所以從前老師教書是算行數的。


       古時候的書,你不能說它不合科學。你看我們看古書,古時候木刻的刻版書,每一頁十行,每一行二十個字,換句話說,五行就是一百個字。根性劣的,老師每天教學生念五行,五行要念到能背誦,要念多少遍呢?不能超過十遍,超過十遍以上就太吃力了,就是十遍能夠背得下來。譬如說根性劣一點的,一百個字念十遍就能夠背得下來,這就可以教了;中上根性的三百字到五百字,十遍也能背下來;上上根性的人,大概七百字十遍就可以背下來。


       如果十遍背不下來的,字數減少,減少到十遍能夠背得下來,以這個為標準。背下來之后,老師再督促,要背一百遍、背二百遍。根性好的人、聰明的人督促他背一百遍;根性差一點的人,教他念二百遍。到第二天,先把前面教的背一遍之后,再教新的經文。這是童蒙教學用的方法,天天教他朗誦、教他熟記,目的在哪里呢?目的是把他的妄念打掉,這個方法妙極了,使他心地純正,把古圣先賢這些教訓統統記在心里。因為這個時候,學生智慧沒有開,不需要講解,講了他也未必能理解,只是教他背。


       到十三四歲,智慧開了,懂事了,再開講。所以中國古時候沒有中學,只有小學太學,太學就仿佛現在講的大學。太學里面就是講解。小時候所背的這些經論,要在太學里面作深入的研究探討、講解辯論,所以讀書很快樂!上太學有許多老師,當然每一個老師指導的學生并不很多,十個、八個,用現在的話講都是小班制。老師帶著學生去旅游,游山玩水,走到哪個地方講到哪個地方,一面走著一面研究探討,不需要帶書。老師說到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大家都知道,都背得滾瓜爛熟,哪里還要帶書。一面旅游就一面講解,因為典籍里面有很多關于歷史、地理的,所以在旅游當中,真的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叫真正的學問,真實的智慧,這才能解決問題。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