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么做飯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17-01-17 09:59 回復:0 關注量:575
  火的出現,讓人類文明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結束了吃生肉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人們可以用 火來取暖、烤食物,烹飪離不開爐灶和容器。隨著金屬冶煉技術的提高,除了應用于戰爭中冷兵器制造,也出現了一些烹飪用的金屬容器。在山洞里隨便用幾塊石頭 搭起灶臺,這就是最原始的"廚房"了。
 
  瓷器炊具到了秦漢魏六朝時期,鍋釜由厚重趨向輕薄,并且有了臺灶,廚房已經初具雛形。到隋唐五代宋金元,瓷器餐具逐漸取代陶器和金屬餐具。
 
  中國的飲宴禮儀號稱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進,終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飲食進餐禮儀,是古代飲食禮制的繼承和發展。
 
  飲食禮儀因宴席的性質、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區,也是千差萬別。古代的飲食禮儀是按階層劃分: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而現代飲食禮儀則簡化為:主人 (東道),客人了。
 
  作為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關系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后,先根據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安排, 然后入座:這個“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飲食禮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從古到今,因為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變化。總的來講,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
 
  由唐至宋代,高桌大椅的出現,促使古代飲食方式的改變——由分餐制變為會食制。這個時候,因為大家都吃同 一盤菜喝同一碗湯,因此開始直接使用筷子,從盛放食物的器皿里面夾菜,送到自己的嘴里。
 
  在著名的敦煌石窟壁畫《宴飲圖》上,有這樣一個場景:圍繞 一具長方形食桌,九位男女端坐在長凳上,準備用餐。餐桌上的食物異常豐盛,每人面前都擺放著 一副勺、筷——這,可以說是當時人們進食器具的標準配置。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飲儀禮是非常認真的,有時顯得相當嚴肅,有的朝代皇帝還曾下詔整肅,不容許隨便行事。
 
  宋真宗曾下詔批評朝中筵宴儀 容下端的現象,事見《宋史?禮志十六》的記述: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詔曰:朝會陳儀,衣冠就列,將以訓上下、彰文物,宜慎等 威,用符紀律。況屢頒于條令,宜自顧于典刑。稍歷歲時,漸成懈慢。特申明制,以儆具僚。自今宴會,宜令御史臺預定位次,各令端肅,不得喧嘩。違者,殿上委 大夫、中丞,朵殿委知雜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視彈奏;同職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禮者,委合門彈奏;其軍員,令殿前侍衛司各差都校一人提 轄,但虧失禮容,即送所屬勘斷訖奏。……朝中筵宴,預宴者動輒成百上千,免不了會生出一些混亂,所以組織和管理顯得非常重要。史籍上 有關這方面的記載并不太多,我們可以由《明會典》上讀到相關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諸宴通例”說:(筵宴)先期,禮部行 各衙門,開與宴官員職名,畫位次進呈,仍懸長安門示眾。宴之日,糾儀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東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錦衣衛、鴻臚寺、禮科亦各委官糾舉。
 
  凡午門外飲賜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題準光祿寺,將與宴官員各照衙門官品,開寫職銜姓名,貼注席上。務于候朝外所整齊班行,俟叩頭畢,候大臣 就坐,方許以次照名就席,不得預先入坐及越次失儀。……又題準光祿寺掌貼注與宴職名,鴻臚寺專掌序列貼注班次。每遇筵宴,先期三日,光祿寺行鴻臚寺,查取 與宴官班次貼注。若貼注不明,品物不備,責在光祿寺;若班次或混,禮度有乖,責在鴻臚寺。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