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雕塑文化藝術特點明顯有追溯唐、宋風格的痕跡

明朝(1368-1644)最初建都南京,后來遷至北京。明代統治者起先是本著“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原則推翻元朝統治的,所以它的文化藝術特點明顯有追溯唐、宋風格的痕跡。在名目繁多的寺廟里,供奉著各式各樣的神像,從題材到表現手法上日趨世俗化、民間化。石窟雕刻方面已接近尾聲,雖然在敦煌等大型歷史悠久的石窟中仍有明代作品,但就其藝術價值而言,在雕塑史中已不值一提了。
城市經濟的發展促使遠離人群的石窟藝術為寺廟藝術所替代,尤其是私人祠堂的興起,幾乎使石窟開鑿在明、清兩代走向絕跡。山西為我國明代地表文物保存最多的省份,平遙雙林寺便是其中之一。現存明代造像1000余尊,最有代表性的是金剛力士像、渡海觀音像、羅漢像,以及眾多的供養人像。供養人造像寫實能力極高,充分表達了人物性格和精神狀態。
十三陵現已成為北京地區著名的旅游景點,位于昌平區境內,它是明代13位皇帝的陵墓集中區。十三陵以成祖長陵為中心線,其排列的雕塑群與孝陵一致,但與前代有所不同,計有獨角獸2對、石獅2對、華表2對、石馬及石人物6對、石虎4對、石羊4對、官吏2對、伺臣28對,這條神道現為十三陵共同的神道,其他12座墓陵沒有各自的神道雕塑,只設牌坊、宮門、碑亭等建筑。十三陵的石雕在體積上大于孝陵,從總體風格上看,雖有比較精細的技術處理,但與前代比較起來,缺乏藝術活力,有概念化的傾向。
明代的墓俑雕塑比前代要多,其中主要制作材料為木或陶。木俑不易保存,所以后人發掘所得的木雕大多損朽,嚴重喪失其藝術價值。而陶塑的保存則比較完整,除非人為損壞,一般都能從中體察其原貌。
河北省阜城縣嘉靖時期的明墓比較有代表性,除陶質俑人外,還有體現墓主人生前生活場景的居室、廚房等;另一處明時期墓俑,于20世紀在西安被發現,其雕塑風格真實生動,反映了當時日常生活中的形象。此外,在江西、上海等地的明墓中,也有大量墓俑被發現。
明代建筑至今尚有許多得以留存,我們可以看到大量以磚、石、木、陶等材料制成的裝飾雕刻構件。這種以裝飾為目的的雕刻藝術遍布全國各地,廣泛存在于宮殿、廟宇、祠堂、園林建筑以及民間住宅等建筑物上。
其雕刻內容依據建筑的功能不同而包括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動物植物以及幾何圖案、吉祥圖案等,大多雕制精細、色彩亮麗。如明十三陵前的石質牌樓,就是以圓雕、浮雕以及線刻等手法組合而成,藝術效果較好。
本文作者
Ta的圈貼
更多最新創建圈子
新中式圈 2019-10-18
圈主: 帖子:132園林景觀圈 2019-10-18
圈主:cdr 帖子:106找泥工水電工 2019-10-18
圈主: 帖子:33找木工安裝工 2019-10-18
圈主: 帖子:33裝飾裝修圈 2019-10-18
圈主: 帖子: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