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雕磚畫里的民間情趣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19-10-29 09:26 回復:0 關注量:542

      北京市旅游委舉辦的一屆旅游商品博覽會上,我看到山西省帶來的參展商品里有好幾塊磚雕作品,從磚雕藝術的角度彰顯山西文物大省的地位和文化魅力不僅新穎,而且有獨特而強烈的誘惑力,禁不住就想起了喬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大院、晉商、票號、黃土高坡上的富足和傳統文化的博厚深遠。磚雕進入旅游商品開發領域也是別開生面的一個創舉吧!



     北京磚雕的絕活


      如果不是成賢街收藏家李偉先生開設的私家博物館,我還真不知道磚雕的原件可以收藏。進院門后的門洞墻上有磚雕,地下展廳里也有磚雕,而且設了專門的展柜。他收藏的磚雕作品是否全展出來了我不知道,地下室展柜里的那幾塊反正挺吸引我的。那是一組單磚兒作品,內容取材于二十四孝圖故事,虞舜孝感動天、姜詩涌泉躍鯉 、楊香扼虎救父、孟宗哭竹生筍之類,一磚一圖,排列在一起就是浮雕磚的連環畫,構圖簡單明了,不求繁瑣奢華,磚磚還雕刻有圖中主人公的名字。就是雕刻的這名字,讓我閱讀起來有些犯難了,比如曹娥,二十四孝故事中沒有她,而歷史上有關她孝的故事一直流傳。曹娥是東漢上虞人,他的父親落水淹死了,好幾天找不到尸體,年僅14歲的她沒日沒夜地沿江哭泣,哭了17天,在五月五日這天也投了江,以身殉父,卻奇跡般的在5天后抱出父尸,傳為神話。曹娥投江處建有曹娥廟,她殉父投的那江改叫曹娥江,她居住的鎮改叫曹娥鎮。這給了我一個疑問:傳統的《二十四孝圖》是否有多個版本?孝道的經典范例究竟涉及到多少人物、多少故事?為什么非得定編為二十四孝?還有,磚雕圖案上,姜詩的署名是忠詩,這又是出于何典?姜詩是又忠又孝忠孝兩全的姜詩且忠上更有盛名?是難以兩全的忠孝關系處理得非常好的典范?以忠字取代姓氏是種刻意的強調。


       李偉先生的博物館展柜里還有一磚質材料的雕刻品,彩色,壺狀,通身雕有花紋,浮雕、圓雕、淺刻各種技法都用上了。它為何物?有人說這是過去貴人用的夜壺形象。聽罷只能是一笑。


       北京的磚雕絕活大多在四合院里,舊的,在私家宅院的,屬于私人收藏,以存留在建筑上的形式,逛四合院能看到不少。古廟里也多見。磚雕的載體類型主要是門樓、影壁、墻、屋脊、牌坊。北京過去民宅的門樓樣式很多,叫法也不同,這種不同,不僅體現在不同門樓的叫法上,同種同類型的門樓也會有不同的叫法。門是一個家庭或一個家族的臉面,裝飾磚雕,為自己和家人看,更是給別人看的,向外界顯擺,就是炫耀財富,炫耀地位,喜歡炫的,在門樓的裝飾性上就格外講究。門樓一般來說,財大氣粗、有權有勢的家族或家庭,磚雕、木雕、石雕都會用上的,也有對某一種雕刻材料比較偏好,或視條件而對某一種材料用的得比較多的。大體上,門樓的磚雕會出現在額枋、雀替、扁額、墀頭、門墻等部位或建筑構建上;院內,影壁上的磚雕往往比較豐富;屋脊,大脊正中的裝飾物、大吻(也叫正吻、鴟尾、鱗尾、魚尾、蚩尾、龍吻等等),戧獸一般也都是磚雕,而墻頂、屋頂瓦的瓦當(也寫作瓦珰)是最普通最常見的磚雕物件,是收藏界的熱門品種。月臺有欄桿的,望柱和欄板也有用磚雕做飾件的。


       北京是自遼以后幾個王朝的皇都,但民居建筑中的雕飾件整體上看比較簡素。也有特殊的,東城區交道口南東棉花胡同15號院的拱門磚雕實在太引人注目了,金剛墻以上全是磚雕,頂部是朝天欄桿,欄桿架在門頂上本就罕見,還全是花雕的,望柱、欄板圈邊的花紋雕的那個細,托著欄桿的是同樣磚雕的幾層仿木建筑構件,券門門額和兩側對稱的下弧狀三角部位及額頭部位全用八寶、寶相花、拐子龍、纏枝葡萄等磚雕的紋飾組合而成,拱門的兩側外墻則雕成多寶閣,閣內雕有暗八仙圖案。這么細膩繁復的磚雕建筑裝飾真可以和廣州的陳家祠、徽州棠樾村清懿堂的磚雕叫板了,而且只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建這座拱門的房主是清末一位姓劉的將軍,據說他和慈禧太后的交誼甚厚。這位將軍是去過廣州的,在廣州仼上死于辛亥革命軍的炮火。不知此仼之前他是否去過廣州,是否受過廣州磚雕藝術風格的影響。磚雕拱券門只是他家三進四合院內的一個門,三進四合院都很大,而今成了大雜院。


      除此之外,我在北京見到過的最花哨的磚雕門樓則是在門頭溝區的三家店。門樓很小,沒有門洞,但也是滿布磚雕。墀頭是花籃,額枋是人物,刀工比之磚雕拱門粗糙點,但一條街道上的人物都雕得栩栩如生,刻畫的是民間生活的場景,可以看到挖煤人的影子。老房主是個小煤窯主兒?另一家的宅院很大,至少兩進院的格局,隨墻影壁四角磚雕圖案粗放中見精細,三羊開泰、代代封侯、松鹿長壽、梅鶴同春的吉祥題材。



      三家店街上,有磚雕門樓的家庭不少,還都不是大戶。挖煤人,有錢都用在這上頭了。


       各地磚雕,有各地磚雕的時尚與風格。有學者說到北京磚雕,認為北京磚雕一直沿襲宋代風格,到明代,磚雕注重整體布局,形象刻畫強調體塊關系,手法較粗獷樸素,顯現出一種稚拙,雕刻工藝以淺浮雕和淺圓雕為主,極少有透雕和深浮雕,而且有相當一部分是采用陰刻,構圖簡單,強調對稱,追求簡潔,多花卉和幾何紋飾,動物和人物較少。到清代,磚雕的制作就日趨細膩了,深浮雕、透雕等工藝得到廣泛使用。此說我覺得是比較貼近的。


        城里,多明代風格的磚雕,香山公園東門內墻壁上的巨型磚雕則是典型的清代風挌,是龍的圖案,龍頭高高凸出于墻面,威猛凌厲。不過,這是件復制品或仿制品,很新。


免責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之用。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400-115-2500),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關于本網站所有圖片以及內容頁面中的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陸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