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禮儀二三事
中華發展幾千年以來有著深刻而悠遠的歷史傳承,而在豐富多彩的歷史當中,有一件事是從古到今我們一直尊崇的,那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古代的傳統禮儀。我們都知在當時西周有著名的禮樂制、宗法制,孔子也曾經提倡復興周禮,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而每一種禮儀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古人是很看重禮儀的,不管是男子還是女子,如若不遵循禮儀,在古代可是一件人人都會唾棄的事,所以今天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古代的一些重要禮儀。 山西事業單位考試網
因為古代科學技術比較落后,人民相信靠天吃飯,所以古代祭天等政治祭祀活動是非常隆重的,給大家介紹一下最重要的其中三種:
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量之后,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后,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宗廟之祭: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于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尸,尸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廟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而在生活中像我們現在一些普通的生活習慣在古代也是有嚴格的要求的,如:誕生禮: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于南郊,后妃九嬪都參加。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制方臺,臺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百日”時行認舅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兇。
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髻等儀式。
饗燕飲食禮儀: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也都有社會往來習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系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
從政治或者是生活的禮儀都不難看出,古代禮儀非常看重很多的細節,當然在我們今天看來有些禮儀或許過于繁瑣,不太符合現代的經濟發展的要求,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因為這些特別而講究的禮儀使得中國成為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禮儀之邦,中國古代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禮儀而著稱于世。我們針對一些有繼承意義的禮儀,應該繼續傳承下去,讓其發揚光大,成為我國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本文作者
Ta的圈貼
更多最新創建圈子
新中式圈 2019-10-31
圈主: 帖子:132園林景觀圈 2019-10-31
圈主:cdr 帖子:106找泥工水電工 2019-10-31
圈主: 帖子:33找木工安裝工 2019-10-31
圈主: 帖子:33裝飾裝修圈 2019-10-31
圈主: 帖子: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