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教育的——全面繁榮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19-11-04 08:54 回復:0 關注量:576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教育的——全面繁榮,


       我國古代教育自秦漢奠基以來,歷經魏晉南北朝,至唐代已走向全面繁榮。教育的發達和唐代的文學、藝術交相輝映,共同構成盛唐文化景象。進人宋代,我國古代教育更加成熟,精細,達到更高的發展形態。



       魏晉時期,由于戰亂不斷,加上人們對儒家經學,尤其是對漢代的章句之學普遍失望,導致了經學的相對衰落和玄學的蓬勃興起,文化呈多元激蕩的局面,這一時勢也深刻地影響了當時的教學內容。這個時期教育總的特點是官學時興時廢,教育事業的延續主要是依靠私學、家學。魏晉是封建門閥制度高度發展時期,為了保證士族優先做官的權利,魏文帝時期實行了有利于著姓大族的“九品中正制”,也就是郡設小中正,州設大中正,依據管內人物的品行定為一至九等,實際上是按門第高低將人們評定為九等,按等選用。這對“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是一個極大的沖擊。門閥制度的形成對學校教育產生了消極影響。晉代的中央官學分為國子學和太學。國子學只限于五品以上的貴族子弟人學,其目的是為了滿足士族階級享有教育特權;而太學學生成分比較復雜,多為平民子弟。魏晉時期重視貴族子弟教育輕視平民教育的傾向是十分明顯的,這種教育與選官制度結合,形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



       南北朝時期,在經過200年的動亂之后,人們對教育的功能和作用都有了新的看法,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南北朝對教育進行了一定的改革,使教育有了復蘇和新的發展。當時的教育雖以北朝為盛,但從教學內容上看,南朝教育更有特點。宋文帝當政時出現了“元嘉之治”,官學教育也出現了暫時的繁榮。宋文帝于元文學館。四館并列,各就其專業招收學生進行教學、研究,開創了玄、儒、史、文四科教育并立的局面。這不僅沖破了自漢以來經學教育獨霸官學的局面,體現了教學內容的多樣化,而且由于學館是以私學為基礎的,它打破了晉代教育的僵局,為廣大寒門之士敞開了教育大門。



       這在教育史上無疑是非常有意義的。總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教育,雖在總體上呈衰落的景象,但仍出現了許多值得后世繼承的教育特色和成效。如在教育目標方面,倡導“經世致用”的人才培養,出現了律、書、算、文、醫等實用學科的學校,使教育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由于官學的不景氣,且講究門第,大批學子不能進官學讀書,許多名儒順勢講學,私學規模迅速擴大,質量和規模超過官學。與此相連的家庭教育也得到重視,出現了許多儒家世家,家訓、家誡等有關家教的著述大量出現。南朝著名教育家顏之推寫出了我國封建社會第一部系統完整的家庭教科書—(顏氏家訓》,他主張家教要從幼兒期開始,家教的主要內容是語言、道德和立志,其方法應是以行為教,以學為教,以身為教。這些主張都是很有見地的,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有著獨特的意義。可以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教育成果對唐代教育走向全面繁榮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隋代雖然短暫,但其官制和法律的改革,不僅對唐代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唐代的教育同樣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唐代經濟繁榮,政治相對開明,各項文化事業都很發達,這為唐代教育的全面發展莫定了厚實的基礎。唐代統治者實行寬容的文化政策,在意識形態上奉行儒釋(佛)道三者并行的政策。儒家自巍晉以來失去了獨尊的地位,一度處于衰微之勢,隋唐統治者已意識到儒家思想在鞏固統治中的作用,開始再度積極提倡儒家的禮樂教化。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與儒士精英一起制定了唐朝長治久安的治國方略,鼓勵人們學習儒家經典,他還令人編撰《五經正義》,頒行天下,不僅令人傳習,而且還以此為科舉考試的標準,這一措施不僅統一了儒家學說,而且還大大提高了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以后的唐代統治者又整頓禮儀,制成《大唐開元IL),使人們從思想到行動都要遵守儒家的教條。特別有意義的是唐代雖然尊崇儒學,但并不獨尊濡學,而是并重佛教和道教。儒、佛、道的相互斗爭,相互融合,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共同促成了唐代光輝燦爛的文化。這一文化格局對教育發展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唐代除了以儒家為代表的經學教育體系屬于核心地位外,另外還有學習道教的崇玄館,開創了道舉取士。儒、道、佛三家在教學形式方法上都既自成體系,又相互吸收,使那時的教育思想呈現出雜揉融合、兼容并蓄的特點。



       唐代復興漢代教育的傳統,同時又繼承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教育成果.使學校教育發展到了新的高峰。唐代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完備的學制體系。中央官學發展成三個教育系統:普通教育系統、特殊教育系統和職業教育系統。普通教育系統包括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其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屬大學,律學、書學、算學屬專科學校。這六學都由中央國子監領導。國子學設博士2人,助教1人,招學生300人,只招三品以上官員及國公的子孫。太學設博士3人,助教3人,招學生500人,學生限于五品以上官員及郡縣公的子孫。四門學設博士、助教各6人,招學生1300人,招收對象為七品以上官員的子孫及庶民中的俊異者。律學、書學、算學放寬招生條件,凡八品以下官員的子孫及庶族地主中有志者均可人學。



       唐朝還設立特殊教育系統,以滿足一等貴族子弟的教育需求。門下省設張文館,東宮設崇文館,祠部設崇賢館,只招收皇室近親,皇太后近親,皇后近親,宰相、一品功臣的子孫。另外,唐朝的職業教育也有相當的規模。中央設有太醫署、太卜署、司天臺、太仆寺、校書郎。太醫署下設醫學、針灸、按摩、咒禁四個專業。醫學專業包括五科:7年制的體療科; 5年制的瘡腫科;;5年制的少小科;;2年制的耳目口齒科;2年制的角法科。藥學和藥園設在一起,學生在學醫學知識的同時要識別各種藥物,掌握藥材的種植和收采、貯存、制造、加工等技術,最后根據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習成績及治療效果來分配工作。從教育發展史上看,這種實科教育制度比西方發達國家早了1000年左右。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