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和現在建筑的不同點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19-11-14 08:48 回復:0 關注量:1330

(一)遠古時代的建筑特點

1.穴居

        根據考古學家的考古研究,最早的人類居住在天然形成的洞穴之中。若以建筑物的定義來看,最早的建筑也許就非洞穴莫屬了。而至今尚有結婚鬧洞房之說,這跟遠古時期居住于洞穴有不可分割的聯系。由于遠古時期人類生產力低下結合這一時期歷史特點,其建筑特點具有天然型或是經過簡單地改造就可以居住。遠古時代的人類居住于洞穴之中主要為了抵御嚴寒、抵御野獸的攻擊,體現了建筑對于人類最原始的使用要求及價值。

2.巢居

       距今六七千年前,在河姆渡一帶系沼澤地,河姆渡人建造住宅時,先打下1米長木樁,木樁上架設縱橫交錯地龍骨(地梁),其后于地梁上鋪設10多厘米厚地板,地板上再立柱、架梁、敷櫞、蓋頂。地板起防濕、御蟲蛇作用。其下可用來豢養家畜。地板上為起居住室。從柱子高度看,人還不能直立進出,但較巢居已大有進步。房屋規模大小及內部結構,視居住成員多寡而定,從住宅營建看,河姆渡人已較熟練地掌握伐木、加工成樁、柱、梁、板等建筑構件技術,梁柱間已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不同榫卯形式均基本符合受力要求,與晚期木構大致相同,木構件上刻有雙圓、直線、斜線、植物莖葉等裝飾圖案。因工具限制,加工顯得較粗糙。銷釘的使用和企口板的發明,揭示七千年前先民已較熟練掌握房屋建筑技術,體現原始人征服自然、改造社會毅力,為中國古典建筑木結構技術對世界建筑史的獨特貢獻奠定基礎。


(二)奴隸時代的建筑特點

       奴隸社會從夏朝起開始形成與發展,在原來簡單地木結構基礎下逐漸發展并走向成熟。由簡單的木結構,經商周以來的不斷改進,已成為中國建筑的主要結構方式。建筑方面,商朝已有較成熟的夯土技術,規模相當大的宮室和陵墓,與當時奴隸居住的穴居對照,形成了強烈的階級對立情況。西周以后,春秋時期的統治階級營建很多以宮室為中心的大小城市。城墻用夯土筑造。宮室多建在高大的夯土臺上。由簡單的木結構,經商周以來的不斷改進,已成為中國建筑的主要結構方式。隨著奴隸制的發展建筑上也出現了等級制度。


(三)封建社會時期的建筑特點

       封建社會時期,中國依舊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構柱梁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為圍護物的木構架建筑體系。保持構架制原則,中國古代以木構柱梁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為圍護物的木構架建筑體系,實質上是將承重結構與圍護結構分開的構架體系。創造并使用斗拱結構形式,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筑體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間傳遞荷載的結構構件,又以其自身優美、華麗的造型而成為建筑的主要裝飾構件。是集結構功能與裝飾功能與一體,在中國建筑體系中獨有的構件。實行單體建筑標準化,中國古代建筑,無論是宮殿、寺廟、住宅等,不論其規模大小,外觀體形皆由臺基、屋身和屋頂三部分組成。


二、現代中國的建筑的特點

(一)現代中國的建筑特點

       現代建筑受西方世界的影響,逐漸的拋棄了原始的木構件建筑體體而采用了混凝土框架結構。與一脈相承的建筑特點相比,現代中國的建筑顯得外部造型簡潔、明朗、清新、大方,為少占地多采用高層建筑。

三、中國古代建筑的布局與中國現代建筑的布局


(一)中國古代建筑的布局

1.重視建筑組群平面布置

       中國古代建筑組群大多以庭院為組合單位:單體建筑沿周邊布置,圍合成中間的庭院。這樣的庭院整體風格是內向的:內部開敞而富于變化,外觀較封閉。按照中國的封建禮制觀念,庭院強調中軸對稱布局,以突出主體建筑,并求得整體的平衡。

沿軸線作多層次的縱身布局成為中國古代建筑組群的一個鮮明的特色,有著豐富多彩的庭院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單體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單調感。這種建筑群體組合的手法,甚至影響到城市規劃,并取得輝煌的成就。 只有園林建筑是個例外。中國園林建筑以“師法自然”為原則,極盡自由靈活之能事,與歐洲的幾何圖案式的園林建筑布局絕然不同。

2.靈活安排空間布局

       構架式的結構為室內空間的靈活布局創造了條件。中國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種多樣的罩、掛落、隔扇、屏等自由靈活地分隔室內空間。

3.中軸對稱、方正嚴整的群體組合與布局

       中國古代建筑多以眾多的單體建筑組合而成為一組建筑群體,大到宮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嚴格的方向性,常為南北向,只有少數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勢限制采取變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風水思想的影響而變異方向的。

中國古代建筑群的布置總要以一條主要的縱軸線為主,將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軸線上,次要建筑物則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兩側,東西對峙,組成為一個方形或長方形院落。這種院落布局既滿足了安全與向陽防風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和禮教的制度。嚴整的布局并不呆板僵直,而是將多進、多院落空間,布置成為變化的頗具個性的空間系列。


(二)中國現代建筑的布局

       中國現代建筑的布局依舊沿襲中國古代建筑的布局,只有中軸對稱這種建筑布局可以明顯的看來。其他的特點表現的并不突出。但在某些方面仍舊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建筑布局的特點。

四、中國古代建筑材料與中國現代建筑材


(一)中國古代的建筑材料

       中國古代的建筑材料并不繁多。除了主要的木材,還有磚、瓦、石材、石灰、白灰面、黃泥漿和三合土,以及石灰摻有機物的膠凝材料。 其中古代的三合土有區別于現代的三合土。南北朝時代,三合土的建筑材料由石灰、黏土和細砂所組成。到明代,有石灰、陶粉和碎石組成的“三合土”。在清代,除石灰、黏土和細砂組成的“三合土”外,還有石灰、爐渣與砂子組成的“三合土” 。


(二)中國現代的建筑材料

       現代的建筑材料眾目繁多可大致分為:無機膠凝材料、混凝土、建筑砂漿、墻體材料、建筑鋼材、防水材料、絕熱、吸聲材料、木材、建筑裝飾裝修材料。

無機膠凝材料分為氣硬性無機膠凝材料和水硬性無機膠凝材料。其中氣硬性無機膠凝材料分為石灰、石膏、水玻璃。水硬性無機膠凝材料分為通用硅酸鹽水泥、特種水泥、專用水泥。混凝土分為普通混凝土、特種混凝土、新型混凝土。建筑砂漿分為砌筑砂漿、抹面砂漿、特種砂漿。墻體材料分為砌墻磚、建筑砌塊、輕質墻板。建筑鋼材按不同的標準分為:按含碳量可分為碳素鋼與合金鋼、按性能可分為普通碳素結構鋼和優質碳素結構鋼以及低合金高強度鋼、熱軋鋼筋和冷加工鋼筋。按形狀可分為型鋼、鋼板與鋼管。防水材料可分為瀝青、防水卷材、其他瀝青防水制品。絕熱、吸聲材料可分為無機絕熱材料和有機絕熱材料。建筑裝飾裝修材料可分為裝飾石材、裝飾陶瓷制品、建筑玻璃、建筑裝飾、塑料建筑裝飾涂料、金屬裝飾材料。


五、古代建筑的優缺點與現代建筑的優缺點

(一)古代建筑的優缺點

       古代建筑的最大的優點就是用材簡單并且建造速度快。同時因為大量使用木材,因時間久遠、加之自然的破壞、戰亂的影響,往往大量的古建筑無法保存下來。


(二)現代建筑的優缺點

       現代建筑越發的趨向于高層化,有利于減少占地面積,適合于解決現代都市住房問題。建筑質量比較堅固。高層建筑的周期往往會很長,從一年到十年不等,甚至會超過十年。工程量也會因為建筑周期的變化而變化。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