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特色的5個園林景觀,你喜歡哪里?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19-11-14 09:15 回復:0 關注量:609

頤和園,皇家園林的經典


       走進頤和園,就如同走進了山水世界,這里的一切都彰顯著清朝皇帝的奢靡生活。碧波蕩漾的昆明湖,怪石嶙峋的萬壽山,皇家專用寺廟,總之用現在的話講,這里是配套齊全的皇帝專用的私人場所。在晚清這里是慈禧的專用休息和避暑的場所。


       樂壽堂是慈禧的寢宮,每到春天樂壽堂的門口都開滿了玉蘭,與慈禧進宮前的名字有關,樂壽堂的屋內擺設至今還保持著原貌,據說這里是中國最早用上電燈的地方。


       仁壽殿是慈禧辦公的地方,在這里慈禧經常接見外國使臣,門口雕刻為龍在下,鳳在上,是慈禧當年垂簾聽政的真實寫照。


       慈禧曾經是個戲迷,特意在頤和園里建了德和園大戲樓,大戲樓當時分福祿壽三層,并配備舞臺絞車和水池,演員可以在這里盡情表演。上天入地無所不能。


       園內參觀主要以辦公區,生活區,休閑區的框架參觀,并可以在這里走一走蘇州街,蘇州街是為當年的后宮妃子體驗購物樂趣修建的,當然,商鋪老板都是太監和宮人假扮的,可見皇帝的良苦用心。


      頤和園以它獨有的歷史吸引著中外游人參觀,伙伴們也不要錯過。




揚州個園,四季皆有的山光意趣


        個園應該說是最具個性的園林之一,疊石為山,植竹成林,當時個園的主人黃至酷愛竹,所以個園突出了竹的主題。


        每到春天,當稀疏的竹影映照在白墻上,似有仙人手持毛筆在寫字。


        宜雨軒,四面皆窗,四面皆景,不妨朋友在此小聚,談天說地,堪比魏晉風流。


        夏的意境,當屬滿園的荷花,肥大的蓮葉襯著即將待放的花苞,美不勝收,湖邊有池,池中有疊石,水色天光,盡管炎炎夏日也會感覺清涼。


        秋天的個園,我們可以盡賞黃山石,秋山有兩座山組成,一邊是靈氣的南方山水景觀,另一邊是北國山脈的雄渾,兩座山相互和諧著。


        冬日的個園,蒙上了神秘的面紗,冬山是用富含石英的疊石堆積而成,山后墻體特意開了24個洞,每當有風吹過來,聲響彷佛美妙的音樂,而緊挨冬山的建筑有個雅觀的名字叫“透風漏月‘。整個個園即使在冬季也充滿詩情畫意,雖然清冷,卻暖心在懷。


       相信來過個園的人都會迷失在這竹林山石的意境中,與春風為伴,與冬雪共舞,夏舉杯邀月,秋斟茶慢飲。




瞻園,歐陽修詩“瞻望玉堂,如在天上”是瞻園的寫照


        瞻園位于南京,是曾經的太平天國領袖楊玉清的王府,有皇家風格,乾隆下江南時住過此園。


        瞻園以假山,奇石著稱,其中靜妙堂三面環水,把整個園子分成了2部分,主要建筑花籃廳,致爽軒,迎翠軒等建筑,是蜿蜒曲則的曲廊連接的。園中的石磯和紫藤均是明代之物,這里是南京僅存的明代建筑園林,極具觀賞價值。江南四大名園之一。


       園內設有太平天國的陳列館,匾額是郭沫若書寫,玉璽,天王黃袍,大旗,寶劍等在這里都有展出,展館向人們展示的是一段太平天國的革命史。


       瞻園帶著歷史的厚重和獨特江南園林的風韻一同載入了南京的史冊當中。




廣東可園,人間福地,“可堪游覽‘


       可園巧妙融合了北京和蘇州的園林的特色,園主對’可”情有獨鐘,主體建筑稱“可堂”,青磚灰瓦,堂前還有4根紅柱,氣派不凡。


       待客之處稱“可軒”,屋內藏有鋼管,從隔斷處鼓風,類似現在的空調,可見智慧非凡。


       可園的創建人張靜修,雖曾官場不得力,然而他卻是為琴棋書畫無所不能之人,他曾經在一塊玻璃上留下了他一行字,目前彌足珍貴。


       可園參觀主要是建筑景觀和人文歷史,所有亭臺樓閣,堂倌軒榭,均是圍繞湖面而建,游胡時彷佛垂手可得。




蘇州獅子林,數不盡的獅子景觀園林


        都說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那蘇州的獅子林也堪稱獅子聚會的奇觀。


        其實獅子林并不大,池水在中央,四周分布著傍水而建的假山,湖石以太湖石為主,奇峰林立,一眼望不到頭,可見“皺,透,瘦,漏‘之美。


        園內的石獅穿梭于假山四通八達的小徑,各種姿勢的獅子數也數不清,行人行走其中如入迷境,也不知什么時候就柳暗花明了。


        出口處的見山樓,荷花廳,同梅閣等景致穿插其中,被無數的獅子圍繞,也許是因為石獅的緣故,這里才叫做獅子林。




       也許旅行是為了將來的回憶準備的,但每一次出行都讓我們與這個世界更加接近了。園林景觀更可以陶冶我們的身心,與自然零接觸,也許游覽中我們拍的一組照片,在我們的回憶中都會有了生命,愿每個生命都被這世界溫柔相對。


       以上只是我個人覺得具有韻味的部分園林景觀,僅供參考。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