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居古建筑之最——郭氏大樓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19-11-23 10:45 回復:0 關注量:732

       郭氏大樓位于廣東省揭陽市,座落于揭西縣棉湖鎮。大樓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竣工于1746年,整座樓占地5460平方米,前座四進三天井,后座樓二層,為“潮汕民居古建筑之最”。


       郭氏大樓恢宏、壯觀、典雅,在建筑構思上,除注意生態環境的空間陪襯外,主體建筑墻厚0.8米,三合土和以少許紅糖,時間越長越堅固,300年后的今天,鐵釘還釘不進去,像磐石一樣堅實;大樓內采用“三級石階”和“高門檻”,歷經300年罕有洪水入浸;石料和楹桷,均來自名山名林,精工構筑,主體至今仍十分穩固。


       大樓位于棉湖古鎮翰林府右側,永昌古廟左側,面對高聳的鐵山筆架峰,瀕臨秀美的云湖。湖橋亭榭鑲綴,名勝古跡交輝。與興道書院、翰林府、云園、永昌古廟等,形成一個壯觀的建筑群。郭氏大樓顯得尤為雄偉壯觀,是遠近有名的建筑物。


       郭氏大樓占地5460平方米,前座四進三天井,后座樓二層,為“潮汕民居古建筑之最”。后樓大門“五六月間無暑氣,二三更后有書聲”聯及樓上正廳“去天五尺”匾,皆為清監察御史邱玫華所提。后樓“老書齋”號稱“帶湖學校”,育才甚多,曾有“道林百眾,書院千徒”之譽。


       郭氏大樓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竣工于1746年,整座樓占地5460平方米,(約合9畝)(寬52米、深105米)有四條花巷,五落院堂,后面有高4.25丈的瓊樓一座。其建筑格局規模,模仿宮殿形式,里面原有99間房經后代增補修建,總數為100間,即所謂“駟馬拖車”,“百鳥朝凰”的格局。計外花巷兩條42間,新建12間,內花巷兩條30間,三個廳堂兩側6間,南北廳兩側6間,第二埕反照4間,共100間。


       整座大樓以貝灰三合土夯成(據說三合土中和以少量紅糖),堅固美觀,大院中有小院,院墻砌有長窗,清雅超俗。樓前有廣場和高照壁。廣場之右側建有“會元居”,是該樓主人當年接待四方商賈和賓客之地。“會元居”后面,還有書齋一座,人們稱為“老書齋”。后樓正中,有清代監察御史邱玖華“去天尺五”之題匾。樓下大門正中,又有“帶湖亭”之大匾額。邱玖華被請來執教,這為郭氏大樓增加了知名度。邱氏執教之后,師塾遂從“老書齋”遷至“帶湖亭”,號稱“帶湖學校”。這間學校開棉湖教育之先河,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曾有“道林百眾,書院千徒”之美譽。


       后樓為這座樓的建筑,墻厚二尺,大門石圈,構筑精美,樓有兩層,高4.25丈(據說宮殿高度4.4丈,只差1.5尺,故有“去天尺五”之說),飛檐凌空,高脊巍峨。樓前有長廊,外圍欄桿,憑欄遠眺,極目達普寧烏犁古塔;樓內雕梁畫棟,斗拱交錯,上鋪十層紅瓦。樓之正中,原有圣旨牌一塊,兩邊有木聯云:“五六月間無暑氣,二三更后有書聲”,也是邱氏之手筆。漫步樓上,瀏覽周圍風光,美不勝收,令人心曠神怡。


        郭氏大樓恢宏、壯觀、典雅,在建筑構思上,除注意生態環境的空間陪襯外,主體建筑墻厚0.8米,三合土和以少許紅糖,時間越長越堅固,300年后的今天,鐵釘還釘不進去,像磐石一樣堅實;大樓內采用“三級石階”和“高門檻”,歷經300年罕有洪水入浸;石料和楹桷,均來自名山名林,精工構筑,主體至今仍十分穩固。郭氏大樓歷經300年的歷史風雨磨礪,主體建筑及后樓基本保存完好,主體及建筑構件仍保持清代初期的歷史風貌,同時折射出這座古建筑及其主人當年的風采與輝煌,成為研究歷史上潮汕民居古建筑的珍貴實物資料。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