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樓的獨一無二價值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19-11-23 10:50 回復:0 關注量:1194

       荒涼的人煙稀少地區的需要,這一客家民系又從閩、粵、贛地區遷到四川、臺灣、海南、粵中和廣西東部等地區,以后又逐漸向世界各國遷徙,目前在國內外的客家人已有一億兩千多萬。但他們仍然保存著客家文化的傳統,懷念著1000多年來不平凡的經歷,這一社會歷史背景可說是獨一無二的。


獨一無二的文化內涵

       福建土樓的文化,正來源于它的獨特歷史背景。我們可以說,土樓文化保存了悠久的華夏文明中原地區漢文化的深厚內涵,因為他們來自被稱作中華民族發祥地的主要中心地區。其范圍大約在今河南、山西、江蘇、安徽、陜西的一些地區,所謂的民族搖籃之地。客家人自稱為“中原士族、三代遺民”是華夏文化的正宗、嫡系。繼承著忠孝節義,耕讀傳家,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在許多樓的匾額、對聯中處處都有反映。如在振成樓的對聯中有一幅冠頭字聯:“振乃家聲好就孝弟一邊做去,成些事業端從勤儉二字得來。”還有“振綱立紀,成德達才”以及“振作那有閑時,少時、壯時、老年時時時須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等等。


       耕讀傳家,書香門第,是中原華夏漢文化的主流,許多失去的東西在客家文化中都還保存了下來。尤其是他們經過長途跋涉、顛沛流離定居下來之后,更為珍惜,時刻不忘教育他們的子孫世代相傳。愛家鄉、愛民族、愛國家成了他們的信條,每當外敵入侵時他們都毀家紓難,奮起勤王,出現了許許多多杰出的英雄人物、志士仁人。在近代反擊帝國主義侵略革命戰爭中所出現的著名將領朱德、葉劍英、郭沫若……等等都是客家民系的人物。


       土樓文化除了主要繼承儒家文化之外,他們還同時繼承了華夏文明中的道家和其他諸子百家的文化,反映在土樓的建筑選址、樓內布局、室內布局、裝飾藝術上隨處可見,在土樓的祠堂、祖廟的大門口、廳堂內,以至私家居室中,處處都標明了他們的堂號,寄托對祖先對故土的懷念,并以之教育后代激發他們奮發圖強的精神。


獨一無二的居住方式

       由于福建土樓的歷史背景是中原名門望族的聚族南遷,因而其居住的方式也相應形成了“聚族而居”的方式。在一座土樓或是多座土樓中居住的往往是一氏一族之人,少的有數戶,多的有數十戶。他們之間相互關照,共同防護、共同教化。其居住的形式,一般在一座樓內分作上下數層為一戶,底層為廚房、餐廳,二層為儲藏室,三層以上為臥室。在樓內還有共同的祭祀、祠堂和學校等等,可以成為一個小小的氏族社會。與近代的公寓樓相比較,有許多相似之處,其功能往往與近代社區相似。這在中國古代極為罕見。


獨一無二的建筑布局與造型

       福建土樓包括廣東、江西的一部分 的建筑布局與造型非常特殊,而且形式多樣。平面布局有方、有圓、有半圓及其它變異形式,但它們都有明顯的中軸線,大門、廳堂、主樓在中軸線上,左右分列橫屋、圍屋和附屬建筑。樓內上下廊道相連,四通八達。建筑的造型,雄偉壯觀,高墻厚壁,出檐深遠。特別是許多座土樓相互聯系,形成一個村落群體,從高處俯視,令人驚嘆,被一些外國專家稱之為地上長出來的蘑菇群,天外飛來的飛碟。


獨一無二的結構與防御功能

       福建土樓的又一個獨特之處,在于它封閉堅固的墻體和完整的防御功能體系。這種情況雖然一些村寨也有,但如此之堅固完備者,確屬罕見。首先是堅實的墻體,不管是方樓、圓樓、半圓樓等等,其外墻均用生土夯打堅實,墻厚1.5米左右,有厚達2米者。尤以圓樓最為堅固。在樓墻的下部往往用塊石、片石、條石等砌成高2米左右的基礎,以防止洪水或潮濕的侵蝕。樓墻自下而上有顯著之內側收分,以增其預應力向心狀態。在墻體內往往加有木條、竹片等作為拉結的筋骨,以防止受地震等外力的摧折。墻頂外檐挑出達3米左右,以防止雨水的沖刷。最為巧妙的是圓樓內的梁柱,有的東倒西歪,甚至上下曲折,仍然不倒,其原因是左右都有相互擠壓著的。除非是無人管理,通天漏雨或失火焚燒,一般情況下,土樓是很難倒塌的。


       由于特殊艱巨的生存環境的需要,客家人不僅創造了這種聚族而居的公寓式集體居住方式,而且創造了這種易守難攻的防御體系。一般的土樓一、二層均不開外窗,以防敵人和野獸的侵襲,三層始開辟小窗,到四層以上才開大窗。為了加強樓的大門入口處的防御,大門很厚并包鐵皮,門后用粗大橫杠和抵門杠。大門之上還安置了水柜,以防火攻燒門。在土樓之內水井、糧倉、柴草、牲畜圈等生活用品一應俱全,短時期的敵人、盜匪圍困都能抵擋一陣。這是客家人在這原來荒山野地、野獸眾多、強梁出沒、本地土著排斥等等困難條件下,得以生存繁衍的保障。至今在客家人中還流傳著土樓被敵人久攻不下的故事。


獨一無二的小氣候

       在酷暑的夏天和嚴寒的冬天,我們都曾到過土樓,一個現象令人驚奇。冬天進到土樓內,立刻感到溫暖得多,其原因正是土樓的厚墻擋住了寒風,土樓內的圍房又保存了氣溫。更為奇特的是到了夏天土樓內不僅不悶熱,反而涼爽,坐在土樓門口或房檐之下更覺清風徐來。究其原因,仍然是這堅厚的土樓厚達2米左右的墻體的隔熱作用,加上有如筒體的空氣對流,上下左右的大門、門窗的空氣對流,形成了有保溫、有多向對流的特殊小氣候現象。實際效果就是如此,許多科學原理尚待進一步研究闡發。


       有一個現象可以作為相印證參考的就是北京故宮的紫禁城的城墻、城門和大殿,炎熱的夏天,來到那里時也頓覺涼爽。冬天在殿內也覺溫暖。


獨一無二的優美自然生態環境

       1000多年來,客家人不斷南遷,最后選擇了這塊閩、粵、贛交界的山區集中定居下來,不斷生息繁衍,傳承文化。我們認為除了這塊地方是高山密林、交通險阻、不易受到當時朝廷官府的重視與追趕、易于生存之外,最大的好處是自然生態環境極佳。這些土樓大多建在依山傍水的溪流岸邊,周圍是郁郁蔥蔥的林木環抱,花草繁茂。旁邊清清溪水流淌,禽獸出沒,鳥語花香。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讀傳家,可以說是達到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良好境界。在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也有不少這樣的地方,但這樣的歷史背景,這樣的文化內涵,這樣的自然環境,這樣的居住方式,這樣的建筑形式,的確在中國、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


獨特的普遍意義

        福建土樓包括廣東、江西部分地區的獨一無二突出的價值,不僅其獨特而且有普遍的意義,特別是在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傳承文化方面,曾經在閩、粵地區起過重要的作用。如在閩南的漳州漳浦海邊地區,曾修造了抗倭抗海盜的土樓。其形式與結構完全和客家土樓相同。就是一些非客家人也建造了規模宏大,形式相同的土樓,如漳州華安的二宜樓等等,其歷史文化內涵同樣非常悠久而豐富。閩、粵、贛土樓包括各種形式的圍堡 ,它們是在繼承了中國中原文化并結合當地自然環境和土住居住建筑創造出的獨特形式,它們不僅具有突出價值,而且具有普遍的意義。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獨一無二的價值,是土樓的個性,它們所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與自然客觀環境和實用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成果,本身就具有規律性,也就是普遍的意義。個性存在于共性之中,共性由許多個性所組成。也就是突出的價值存在于普遍意義之中,普遍意義由許多突出的價值所構成,因而福建土樓完全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關于世界文化遺產的定義和標準,應該列入世界遺產的名錄。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