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石匠是如何把故宮200噸重的漢白玉大石雕建造起來?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19-11-25 08:57 回復:0 關注量:730

  明永樂元年(1403)成祖朱棣把北平升為北京,永樂四年開始營建新北京,永樂十五年開始大規模興建,永樂十八年(1420)底紫禁城宮殿基本建成,永樂十九年成祖正式遷都北京。


  北京中軸線上的御道石、丹陛石、三大殿三重臺基、欄板等處的漢白玉料均采自黃山和北京房山。明宰相楊榮親眼目睹過采石的場景,他在《皇都大一統賦》中描寫到“瑩者如圭,潔者如瓊,千夫所攻,萬里啟行。”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樓慶西教授在他的《中國古建筑二十講》中對此作了大寫意式的描述:


  建筑材料中最難采集和運輸的是石料。大量的臺基、臺階、欄桿所需要的石料稱漢白玉,這種白色石料產地集中在河北曲陽一帶,距北京有400里之遙。巨大而沉重的石料遠距離運送,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確非易事,聰明的工匠想出了旱船滑冰的辦法,即在沿路打井,利用冬季天寒地凍,取井水潑地成冰,用旱船載石,在冰上用人力拽拉前進,但仍費事費力。三大殿后的御道石長達16米,寬3.17米,重有200余噸。據史料記載,運送這塊宮城中最大的巨石,動用了民工兩萬余人。沿途挖掘水井140余口,拉拽旱船的民工排成了一里長的隊伍,每日才能移動五里路,從曲陽運至北京就耗費白銀達11萬兩。后來創造了一種有16個輪子的大車裝運石料,用1800頭騾子拉車,這樣總算節省了人工和白銀,但每日也只能前進6.5里路。


  備料工作一直持續了近十年,現場施工才大規模的開始。當時動用了從全國各地征集來的十萬工匠和幾十萬的勞役,在這塊十萬平方米的場地上,木構梁架的架設,宮城房屋、墻體的鑄造,室內外地面的鋪砌,石料的加工與雕鐫,門窗安裝,雕梁畫棟,全面而有序的展開了,明永樂十八年(1420)這座龐大的紫禁城建成完工。如果把備料與現場施工加在一起前后用了13年。


  據老藝人講:運送大塊石料采用“磙子木法”,前拉后橇徐徐前進。漢白玉的開鑿、雕刻、安裝自然是以石匠為主。早在元代楊瓊開采房山石料和建設元大都時匠戶就達三千余戶。這些燕南匠戶大部分留在了北京,到明時這些匠戶的后代有的繼承了前輩的技藝,再加上新征集的石匠,構成了建設紫禁城石作工程的主力軍。


  紫禁城中軸線上的巨大御道石和三大殿前后的丹陛石都具有明顯的漢白玉特征。太和門前的一塊“丹陛”石右下側有一條青色條紋,青色的地方正好雕一條青龍。左側則純白,雕一條白龍。清白龍在流云中翻騰,形成美不可言的意境。可見石匠的高超設計其巧和雕技的絕妙。尤其是保和殿后的那塊故宮中最大的云龍石雕,下端的海水江涯奔騰狂傾,中間的流云飛渡絢麗耀目,上面的茫茫云端中蟠龍盤曲回繞,達到了石雕藝術的最高境界。


  而三大殿的漢白玉三層須彌座,層層升高,層層后縮,每層和龍墀邊緣都繞以漢白玉欄板,欄板的望柱上雕刻精美的龍云圖案,欄板望柱下與之相對應的有探出頭的螭首,共有1142個,每逢下雨,千龍噴水,層層疊落,蔚為大觀。石雕雕藝的華麗、莊重、神圣、尊貴的大氣時代在紫禁城得到完美的體現。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