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飲食器皿

 
樓主   帖子創(chuàng)建時(shí)間:  2019-11-25 10:06 回復(fù):0 關(guān)注量:692

古代食器種類很多,主要的有:

簋(gui):形似大碗,人們從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fu):是一種長方形的盛裝食物的器具,用途與簋相同,故有“簠簋對(duì)舉”的說法。

豆:像高腳盤,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漸漸用來盛肉醬與肉羹了。

皿:盛飯食的用具,兩邊有耳。

盂:盛飲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圓形之足。

盆:同盂,均為盛物之器。

案:又稱食案,是進(jìn)食用的托盤,形體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進(jìn)食時(shí)常“舉案齊眉”,以示敬意。

刀、匕、俎: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著吃。匕是長柄湯匙;俎是長方形砧板,兩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舉,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鴻門宴》中有這么一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說的就是這種境遇。

箸,夾食的用具,與“住”諧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諱故取反義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個(gè)“竹”字頭為“筷”,沿用至今。

以上食器的質(zhì)料均可選用竹、木、陶、青銅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貴族的食器則以青銅居多。古代統(tǒng)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銀或象牙制成。


反對(duì) 0 舉報(bào) 0 收藏 0 評(píng)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