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尚書第獨特的風格,看明朝民居古建的建筑藝術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19-12-02 11:42 回復:0 關注量:663

  畬族民居則極具閩南風格,村落相隔很近,民居分散,每幢民居就像一座小莊園。民居以木結構為主,瓜柱、托木、斗座都是精細的雕刻花飾,浮雕、透雕、立體雕的技法在不同的構件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畬(shē)族民居主要聚居在浙江省和福建省山區的丘陵、山谷盆地。浙江景寧是我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福建最具代表性的畬族村落是霞浦縣溪南鎮白露坑村的半月里、牛膠嶺、冬瓜坪等自然村落,依山近海,山青水藍,林木蔥郁,大多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畬族的古老民居都是深宅大院,堂屋高大、寬敞,也是裝飾的重點,神龕、窗欞都有鏤空木雕和浮雕裝飾。堂屋依木柱用木板隔間,板壁上露出半圓的木柱,在對應的木柱上貼著紅紙濃墨的對聯——每逢新婚、祝壽、春節等重大節慶都要貼對聯。

  大門、天井是石雕裝飾,前有照墻,后有回照墻。大廳、臺基、墻體為三合土筑成,兩邊高出屋面的山墻為空斗磚砌封火墻,即青磚立砌,灰口極小,里面塞滿雞蛋大小的鵝卵石。老人們說:“別小看這鵝卵石,它吸熱好,冬天保暖,夏隔暑熱。如果盜賊破墻,可用這鵝卵石砸他個頭破血流。”


  畬族民居建筑結構

  近20多年來,畬族民居基本上是磚木、石木結構,用磚墻隔間。通常蓋兩層,樓上有出廊到平臺。廚房多設在墻角,灶臺的墻上是灶王、灶婆的神龕,灶臺上串聯3口小鐵鍋。兩個灶膛可同時燒火,做飯、炒菜兩不誤。最里面的鍋始終裝著熱水,木板鍋蓋中間再開一小圓鍋蓋,既方便取水又保溫。灶臺高至小腹,方便炊事,燒火的灶眼與灶臺間有擋墻,既擋煙灰,又可放置調料。灶臺左側放置切菜板,下面是倒臟水的小池子,將臟水直排到外面,有的還擺著電炊具或液化氣灶。一個兩平米左右的三角區域規劃得緊湊合理,主婦活動自如,有條不紊。在旁邊擺著八仙桌和長條凳,吃飯、會客極為方便。


  畬族民居院落

  整座民居獨立完整,中軸對稱式布局,正房建于臺階之上,其開間進深和屋高居全宅之首。因此,正房中間一間為敞開式廳堂,設佛龕祭祖、待客,兩側分別是兩排長長的護厝,從正房往前逐間遞落,與門廊成合院。里邊一排護厝為臥室或貯藏間,外一排護厝一面是廚房、磨房、餐廳,另一面是畜圈,存草料、放燒柴。護厝之間以廊道相連,晴不曬,雨不淋,并有小門通院外,分布合里,既衛生又方便。有的在門廊前面再建圍墻照壁,在一側設門,又形成一個庭院,這種形制特別適合幾代同堂的大家庭居住。


  千柱落腳房

  清代以前,畬族的住房大都是以竹子為架搭成的“懸草寮”。這種茅寮稱“千柱落腳”或稱“千枝落地”,四面通風,呈“介”字形。架料多縛成框格型,寮面的茅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后蓋上。大多沒有隔間。前后開門,不開窗戶,沒有煙囪。一般占地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墻高2米左右。有的“山寮”成“人”形。它僅在寮中央豎1排3至5根樹叉,叉上架著橫杠,兩邊斜靠若干木條,扎上橫條(竹片),覆蓋茅草而成。茅寮結構低矮,陽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濕。


  “土墻厝”

  清代,畬族地區出現了“土墻厝”。土墻厝為土木結構,四面以土筑墻,屋架直接安裝在山墻上,屋頂呈“金”字形,瓦片屋面,土木結構的住宅有4扇、6扇、8扇、10扇之分,有的10扇厝可以住一、二十戶人。


  畬族民居外觀結構

  1949年后,畬族住宅以土木結構為主,住房的建筑和使用格局有所改善。1978年后,隨著畬村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已開始出現磚木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新式住宅。


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立即刪除。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