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古人的五大教育理念,值得現代人深思和學習!
我中華教育思想歷久彌新,教育形式豐富多樣。如今的教育倡導“最優化的教學”、提倡人本教育和素質教育,這些幾乎都可以從遠自先秦的諸子百家中找到理論與實踐的雛形。而這些歷經久遠至今仍熠熠生輝的思想,給現代教育,帶來諸多深刻而重要的啟示。
1.古代教育思想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
《周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里的“天”是指宇宙最高的抽象本體,同時又是一切價值的源頭。從天與人的關系到人與教育的關系,《中庸》作了最概括的闡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幾句話把古人教育的最高境界的追求,表現得淋漓盡致。
2.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圣賢之人
傳統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圣賢之人。這種圣賢之人既能克己復禮,獨善其身,又能推己及人,兼濟天下。中國的思想家和道德家們大多以“圣人”的后繼者自許,道德培養也因此成為古代教育的核心和宗旨。《大學》里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韓愈以“道統”的繼承者自命;宋明理學家們向往的是“孔顏樂處”。他們也都著重培養氣節和操守,主張發奮立志與自我節制的結合,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理想抱負自我砥礪。這種教育的理想目標經常和倫理道德結合在一起,但前者又有著更高的思想境界
3..教育講究因材施教
所謂因材施教,是指針對不同教育對象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孔子最早提倡因材施教,他要求對學生“聽其言而觀其行”,觀察學生的水平來進行教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薄T谒磥?,每個人的智力、性格都存在著差異,教育應以學生的不同才能和特長作為依據?!墩撜Z》中子張、子路、子夏、子貢、仲弓都曾向孔子“問政”,孔子根據每個人的不同個性予以解答,表現出對不同個性的寬容和尊重。孟子也非常強調因材施教,強調教學方式的變化。莊子則主張順其自然,“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痹谒磥砀鲹P其長各避其短,才能終得其所。
4.教育注重言傳身教
孔子要求教師事事處處以身作則,體現出身教重于言教,要以自己的模范行為為學生做出表率:“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他相信這種“無言之教”定對學生有著巨大的影響和教育威力。他還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也不失言?!盷即一個人可以和他講真話,但自己怕得罪人,不對他講真話,就對不起人。有些人無法和他講真話,如果對他講真話,不但是廢話,而且得罪人。所以,一個真正的智者,應該真說時而說,這樣既不失人,也不失言。《莊子·天道》:“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以自我之言語引導人,用自我的行動帶動人,用自己的做法感動人,用自己的表現啟發人。荀子提出:“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嚴師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言,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边@里提出了作為教師的四個條件:有尊嚴,能使人敬服;崇高的威望和豐富的教學經驗;有條理有系統地傳授知識的能力,且不違反師說;了解精微的理論且能解說清楚。這體現了古代教育對教師具有很高的要求,也即教師要為人師表,否則不可以為師。
5.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
中國古代教育家認為“知”和“思”的同時還要“習”與“行”??鬃诱f“敏于事而慎于行”;荀子說:“知之不若行之”;朱熹主張“力行”“知行相須互發”;王守仁主張“事上磨煉”;王夫之“知行相資以為用”;顏元倡導“習行教學法”。以上思想家們的見解雖然在知與行的先后、難易問題各有己見,但注重“行”在為人與治學方面的重要性方面卻是共通的。
本文作者
Ta的圈貼
更多最新創建圈子
新中式圈 2020-02-05
圈主: 帖子:132園林景觀圈 2020-02-05
圈主:cdr 帖子:106找泥工水電工 2020-02-05
圈主: 帖子:33找木工安裝工 2020-02-05
圈主: 帖子:33裝飾裝修圈 2020-02-05
圈主: 帖子: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