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飾的特點

 
樓主   帖子創(chuàng)建時間:  2020-02-09 21:51 回復(fù):0 關(guān)注量:820

古代服飾的特點:

1、三代

      夏商與西周時的漢服衣著無實物存世,據(jù)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lǐng)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

2、春秋戰(zhàn)國

       這時漢服深衣和胡服開始推廣。深衣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衣裳連屬在一起,所以叫深衣。它的下擺不開衩口,而是將衣襟接長,向后擁掩,即所謂“續(xù)衽鉤邊”。深衣在戰(zhàn)國時相當流行,周王室及趙、中山、秦、齊等國的遺物中,均曾發(fā)現(xiàn)穿深衣的人物形象。

      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細部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得更為明確。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項特征。江陵馬山 1號楚墓曾出短袖的“衣”,衣即衣,據(jù)《說文》的解釋,這是一種短衣。根據(jù)曾侯乙編鐘之鐘金人的服裝看,應(yīng)即短袖之衣。

3、秦漢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為秦漢武士的服裝提供了較充分的例證。他們穿的半長衣所交掩之曲裾雖較淺, 但仍為深衣之屬, 其下身著長褲,腰系施鉤之革帶。這種裝束在西漢時仍廣泛流行,褲也逐漸向全社會普及。

       漢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從古禮穿冕服佩綬、佩玉。皇帝、公卿、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絲繩的質(zhì)地上加以區(qū)別?;侍蟆⑻蟆⒐浞蛉说鹊募婪?謁廟服)、親蠶服、朝見服和婚禮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制。

       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勞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犢鼻褲,并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不分工奴、農(nóng)奴、商賈、士人都一樣。

4、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環(huán)境使得文人士子們空有忠君報國的志向卻無用武之地。因為自身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人生理想無法達到,所以文人士子們他們不再過多地局限于儒學(xué)的條條框框,而是開始強調(diào)自我個性解放。

      于是當時的社會就出現(xiàn)了褒衣博帶的流行時尚,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魏晉風(fēng)度。男子袒胸露臂,追求輕松、自然、隨意的感覺;女子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盡力展示優(yōu)雅和飄逸的風(fēng)姿。 

      魏晉時期規(guī)定宮中朝服用紅色,常服用紫色。白色為平民百姓服色。這時的服式仍以襦、裙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婦女裝飾比較考究,有金環(huán)、銀約指和繞腕的跳脫等。在質(zhì)地上宮中與宮外仍有很大區(qū)別。

5、隋唐

       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fā)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唐高宗以后,以紫色為三品官的服色;淺緋色為五品官服色,深綠色為六品官服色,淺綠色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為八品官服色,淺青色為九品官服色,黃色為宮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裝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裝的精華,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裝的長處。唐裝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yōu)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

      唐裝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fēng)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6、宋代

       宋代服裝大體沿襲唐制。這時的幞頭內(nèi)襯木骨、外罩漆紗,宋人稱之為“幞頭帽子”,可隨意脫戴,與唐初必須臨時系裹的軟腳幞頭大不相同。這時,皇帝和高官戴的展腳幞頭,兩腳向兩側(cè)平直伸出,可達數(shù)尺。身份低的公差、仆役等,則多戴無腳幞頭。

       宋代婦女也穿裙和衫,這時的衫子多為對襟,蓋在裙外。裙較窄,多施細摺,福州黃墓中除出羅裙外,還有開襠褲與合襠褲,可見宋代婦女在裙內(nèi)著褲。起于五代時的纏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漸流行。

7、元代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滅西夏、金之后,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于戰(zhàn)亂狀態(tài),紡織業(yè)、手工業(yè)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

       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并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zhì)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zhì)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8、明代

       明代皇帝的日常服裝是龍袍,上面繡著龍紋、翟紋和十二章紋,一般以黃色紗羅制成,配金冠?;实鄱Y服則仍保持上衣下裳的古制,由玄衣、纁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組成。

       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領(lǐng)、袖口、衣襟側(cè)邊、裾都是本色。纁裳織藻、粉米、黻、黼紋。

      明初要求衣冠恢復(fù)唐制(如左圖所示),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幞頭和圓領(lǐng)袍,但這時的幞頭外涂黑漆,腳短而闊,名烏紗帽,無官職的平民不得服用。

      公服除依品級規(guī)定服色外,還在胸、背綴補子。文官補子中飾鳥,武官飾獸。為褒獎官員的功勛,另特賜蟒袍、飛魚服、斗牛服等服飾。蟒是四爪之龍,飛魚為魚尾有鰭之蟒,斗牛則在蟒頭上加彎曲的牛角。官至極品則用玉帶。所以“蟒袍玉帶”就成為這時大官僚之最顯赫的裝束。

       明代的漢服影響頗遠,近至東北亞的朝鮮,遠至日本、琉球等藩屬國。至清代,女裝百褶裙、馬面裙及道袍長袍一并留存。曲阜孔氏衍圣公府內(nèi)藏明代衣冠服飾,滿清上層也有穿著明代衣冠服飾畫像。

9、清裝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lǐng)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時至今日,它對現(xiàn)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fā)展,經(jīng)過加工曲線突出體態(tài)優(yōu)美的旗袍,挽回了滿服缺少美感的一面。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繡花和裥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lǐng)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繡等為飾。

       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nèi)有小衣,相當于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馬褂、旗袍是清代滿族男女的典型服飾。馬褂是一種穿于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主要是為了便于騎馬,故稱為“馬褂”。

       它區(qū)別于漢族在宋明時期的馬褂,滿清的馬褂不修邊幅。滿人初進關(guān)時,通過大屠殺而迫使?jié)h族穿上它們的馬褂??滴跤赫觊g,由于奴化政策,才開始在社會上流行,并發(fā)展成單、夾、紗、皮、棉等服裝,成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著。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