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之邦的古代禮儀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0-02-18 08:25 回復:0 關注量:531

一、冠禮

  古代的男子到一定年齡(士大夫是20歲,天子諸侯為12歲)時所舉行的一種頭發加冠的極為隆重的禮節,它屬于古代“五禮”(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兇禮)中的“嘉禮”。

  可分為三個步驟:
  1.卜筮。就是冠禮舉行之前事先卜筮舉行冠禮的時間和舉行冠禮時所應邀請的來賓。
  2.挽髻。加冠的準備工作。
  3.加冠。加冠由來賓中有威望的人進行。首先加布緇冠,即用黑麻布做成的帽子。其次加皮弁冠,即用白鹿皮做的帽子,大多綴飾有玉,尖尖的冠頂常用象骨制成。最后加爵弁冠,也叫雀棄冠,這是僅次于冕的一種帽子。

  以上為一般士人的冠禮,其冠為三加。若是諸侯的冠禮,其冠則為四加(四加玄冕),若是天子的冠禮,其冠則為五加(五加袞冕)。
  冠禮完成后,表示孩子已長大成人,此后他不僅可以服兵役,參加祭祀和出仕做官,而且可以一娶妻,成家立業,生兒育女。

  二、古代表禮敬動作的稱謂

  揖、長揖,都是拱手自上向下的至膝為禮。上古即流行。

  唱喏,揖的俗稱。和揖不同的是,一面作揖,一面出聲致敬。

  寒暄,亦做“暄寒”、“暄涼”,見面問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話。舊時多在拱手之同時道“久仰久仰”或“幸會幸會”,然后是詢問其家人康泰否。

  請教尊姓臺甫,與人初次見面請問對方姓氏、表字,忌問名。“臺”原為高而平的建筑物,亦用作官署名,如御史臺。由此引發而用作對高級官吏的敬稱,如撫臺,又用作對一般人的敬稱,如稱兄為兄臺。“甫”原為古代男子之美稱,多附綴于表字之后。后遂與表敬的臺字連綴而成表字之代稱。

  抗禮、亢禮,是長揖不敗,不分尊卑的平等禮節。

  拱、拱手,兩手合抱以示敬意;右手在內,左手在外。

  鞠躬,兩腳并攏,兩手下垂于大腿兩側,彎曲上身以表敬意。

  拱揖,拱手作揖。

  打恭,亦稱“打躬”,屈身作揖行禮。

  合掌、合十,兩手當胸前,十指相合,表示敬意。原為印度的一般禮節,為佛教所沿用。

  執手,古時國君用以待功臣之禮,在許多大臣的陪同下和樂聲中,握住有功將領的手,以示親熱、慰問。

  手拜,古代女子跪拜禮,兩手點地而抬起拱合,同時低頭至手。

  斂衽,斂其衣襟,表示肅靜之意。古代不分男女,均可說斂衽。后來專稱女子之
  拜曰斂衽(亦作“襝衽”)。

  道萬福,古代婦女對人行禮,口里說著“萬福”,意為祝對方多福。后來用做婦女行禮的代稱。行禮時雙手手指相扣,放至左腰側,彎腿屈身以示敬意。

  簪筆,古代行禮時的冠飾,用毛裝在五寸長的簪頭上,插在冠前,又示禮敬。

  磬折,像石磬一樣的彎折身子鞠躬。

  侍、侍立,站在尊長的旁邊。

  回拜,亦稱回訪,客人來訪后,主人亦應前往復見客人。

  投刺,投名片(帖)求見或代為拜賀。

  式(軾),站在車上,俯身而撫車前的橫木,表示敬意。

  前行示敬,卑幼與尊長同行,不可率而領先,必推尊長前行,以示尊敬。

  卻行,向后退著走,表示對客人的恭敬。

  側行,偏側著身子前進。

  以趨示敬,卑幼拜見尊長,或經過尊長面前,均不得大搖大擺或要緊不慢地踱步,而要低頭彎腰,小步疾行,以此示敬。

  避席,離開座位站起來,表示對客人尊敬(另外還有表示鄭重和嚴肅的意思)。

  拂席,擦拭座席上的灰塵,請客人就座,以表示敬意。

  掃榻,拂除榻上的塵垢,表示對賓客的歡迎。

  虛左,古代乘車以左位為尊;虛左,是空出尊位。

  郊迎,到郊外迎接,表示尊重。

  至門請,登門拜訪。

  為壽、上壽,古時進酒爵于尊者之前,一面致詞祝頌。叫“為壽”或“上壽”。

  奉觴,舉杯敬酒。

  三、古人的跪拜禮

  長跪,雙膝跪地,上體伸直,離開小腿,叫“長跪”。行這種禮時以示莊重。
  再拜,兩手在胸前合抱,頭向前俯,額觸雙手,叫“拜”,也叫“拜首”;拜兩次叫“再拜”。行這種禮是再進一步表示敬意的意思。

  頓首,拜時頭手觸地,觸后即起。由于頭觸地面的時間很短暫,所以叫“頓首”。這種禮同現在的鞠躬禮近似,屬于地位相等或平輩間相交的一般禮節。

  稽首,頓首時,頭在地上停留一段時間,叫“稽首”。“稽”就是留的意思。是臣子對君王表示必恭必敬的隆重大禮。

  空首,所謂“空”就是頭并沒有真正叩在地面。行禮時拜跪在地上,先以兩手拱至地,然后行頭至手。這是國君回答臣下的拜禮。

  坐、跪、跽、箕

  古人席地而坐,坐的姿態與跪的姿態是相似的,但兩者也有區別。以兩膝著地,兩股貼在腳跟上,是“坐”。兩膝著地,直身,股不著腳跟,是“跪”。

  跽,跪起,準備起身,膝尚在地上。

  箕,兩股著地伸直兩腿,形似畚箕,叫做“箕踞”。這種姿勢是表示傲視對方的意思。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