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教育的制度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0-02-18 08:33 回復:0 關注量:532

       原始社會大多由長者通過實際活動身教與口耳相傳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圖書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會有專門傳授和學習的機構,當時稱為“成均”,這就是學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則有了正式以教為主的學校,稱為“校”。孟子說:“夏日校,教也。”到了商朝,稱為“庠”,到周成為“序”。
     “序”又分“東序”、“西序”,前者為大學,在國都王宮之東,是貴族及其子弟入學之地;后者為小學,在國都西郊,是平民學習之所。商代生產力日益發展,文化日趨進步,科學日漸發達,因之學校又有增加,稱為“學”與“瞽宗”。“學”又有“左學”、“右學”之別,前者專為“國老”而創,后者專為“庶老”而設。國庶之界在于貴族與平民。“學”以明人倫為主,“瞽宗”以習樂為宗。
       西周是奴隸社會鼎盛時期,學校組織比較完善。當時分為國學與鄉學兩種。國學專為貴族子弟而設,按學生入學年齡與教育程度分為大學、小學兩級。鄉學主要按照當時地方行政區域而定。因地方區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別。一般情況下,塾中優秀者,可升入鄉學而學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優秀者或升入國學而學于大學。國學為中央直屬學校,鄉學是地方學校。

      春秋戰國時代,官學逐漸為私學替代,出現新興階層“士”,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提倡“以吏為師,以法為學”。

       西漢私學重新恢復發展,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長安興建太學,置《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博士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年齡在18歲以上。
       漢平常時,規定郡、國設學,縣邑設校,鄉聚設庠序。
       校學設經師一人,庠、序置《孝經》師一人。
       魏晉南北朝,晉武帝在太學外另設國子學。
       唐時,京師設國子監,長官稱國子監祭酒,學校六所,國子學,太學,四門學(以上專收貴族官僚子弟),律學,書學,算學。教師稱博士。入學年齡在14歲以上,19歲以下(律學為18歲以上,25歲以下),地方有府學,州學,縣學,設博士,文學,助教與教官。
       宋代除了太學外,有律算書畫醫諸學,書院制度開始興起。宋初有四大書院——白鹿,樂麓,應天,嵩陽。南宋書院有“三舍”制度。
       元代有蒙古國小學,回回國小學,教授蒙文、阿拉伯和波斯文學。元代書院始設“山長”
       明清教育制度相近,中央有國子監,學生稱貢生、監生
       明代國子監分南北兩監(北京和南京),有日、朝等國學生
       清代正式形成五貢——副貢、拔貢、優貢、歲貢、恩貢
       明清府和州縣設孔廟和學官(學校),府學教官稱教授,縣學稱教諭
       明學稱學正,副職均稱訓導,學生院試進學后的生員(秀才),按成績優劣依次分廩生
       增生、附生。
       還有啟蒙教育,明清有三類:私塾,義學,專館
       清光緒三十一年,廢除科舉建立京師大學堂為新式學校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