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少而有志向的人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0-02-22 09:54 回復:0 關注量:867

1、陳子壯

       陳子壯(1596年11月13日-1647年11月6日),廣東南海沙貝村人。與陳邦彥、張家玉不同,他的背景可厲害了,出生在書香門第之家,父親伯父皆有官職,本人是個標準的神童。

       古代人都特別講究所謂的大志,陳子壯有志向考個探花,所以,他從小就被報以巨大的期望。果不其然,陳子壯同志考出了全國第三名的成績,準確考出了當年自己的預言。

直到清軍打入北京,崇禎帝成了吊死鬼后,他一心反清復明,終于在南明小朝廷里得到重用。廣州失陷以后,陳子壯跑到了南海,組織人馬抗清。

2、賈誼

       漢文帝登基時,治理河南郡政績卓著的吳公被擢升為廷尉,他的重要臂膀、大才子賈誼也得到漢文帝的征招,被任命為博士(學官),時年二十一歲。  

       賈誼是洛陽人,師從荀子再傳弟子張蒼,少年時便以能文善詩而遠近聞名。僅當了一年的博士,賈誼便靠著一次次對答如流、才學過人的精彩表現被升遷為太中大夫(秩比千石,負責向皇帝建言獻策),引得朝野為之矚目。  

       驟登高位的賈誼躊躇滿志,他很快寫了《論定制度興禮樂疏》上書朝廷,將儒學和五行學說相結合,精心設計了一套完備的禮儀制度,系統闡述了“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興禮樂”的重要性,用以取代秦制。  

3、謝靈運

      “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說這句話的不是別人,正是中國山水詩歌的開派宗師、魏晉南北朝時候的大才子謝靈運。讓他拜服不已的曹子建正是另一位大才子曹植,他的《洛神賦》、《白馬篇》都是文學史上的不朽名篇。  

        對于這位才華橫溢、文采風流的兒子,曹操一直屬意于立他為世子,不過曹植和哥哥曹丕相比,文人氣質更加濃郁,所言所行隨意而為,飲酒無節制。

       對比圍繞在他哥哥曹丕身邊的足智多謀、老奸巨猾的司馬懿、陳群等謀臣,圍繞在曹植身邊的卻是一些眼高手低、志大才疏的文人,如楊修、丁儀、丁虞等人,真正的應了那句俗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4、蘇軾

       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與他輝煌燦爛的文學成就相比,他在仕途上完全可以用顛沛流離、命途多舛來形容,當這位大才子年紀輕輕便高中進士、科舉得意之后,正準備在仕途上大顯身手,誰料此后的幾年間,母親、父親的先后辭世,導致他不得不返鄉(四川眉山)料理喪事、為父母守孝。  

       守孝期滿后,蘇軾回到京城,可惜此時的朝廷已經與他以前見到的清平世界大相徑庭了。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正在拉開帷幕,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新黨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與蘇軾親近的歐陽修等人由于和新黨政見不合,被迫離開了京城,輾轉各地為官。  

       回京不久后的蘇軾眼看著新黨在推行變法過程中所采取的一些過激的舉動,不顧友人相勸,直接上書痛陳新法的種種弊端,此舉大大的惹惱了主持變法的王安石。大佬很生氣,后果很嚴重,不用王安石出手,擁護變法的一些御史連番上書,圍著蘇軾一通窮追猛打,最終將蘇軾趕出了朝堂。  

       此后,蘇軾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擔任地方官,雖然他愛護百姓、政績卓著,但是由于不見容于勢力龐大的新黨,始終沒有被召回京城委以重任。  

5、孫權

       古人云:生子當如孫仲謀。蓋因孫權年少有為,英姿颯爽,故發此感嘆。孫權19歲就繼承了其兄孫策之位,力據江東,擊敗了黃祖。后東吳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擊潰了曹操軍。

       東吳后來又和曹操軍在合肥附近鏖戰,并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曹丕稱帝后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后自己建吳稱帝,遷都建業。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