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數民族干欄民居建筑逐漸被漢化,以后會消失嗎?

 
樓主   帖子創(chuàng)建時間:  2020-02-27 10:58 回復:0 關注量:587

       干欄式建筑,即干欄巢居,是遠古時代的人群,特別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筑風  ,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考古發(fā)現最早的干欄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欄式建筑,古時流行于南方百越部落的居住區(qū)。這種建筑以竹木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筑,下層放養(yǎng)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


       云南呢,是一個多民族的地方,各個民族有各個民族的特色,建筑風格也頗有不同。景頗族和傣族的民居多以竹樓為主,這種建筑稱為“干欄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成,是傣族和景頗族的主要建筑。由于建筑樓的地區(qū)屬于平壩,長期雨量充沛,容易引發(fā)洪水,所以竹樓的底層懸空于地面。竹樓通體都留有竹子的縫隙,所以通風效果好,冬暖夏涼,即使遭遇大雨時,也能從竹子的縫隙中順利的排出去。夏天住在這樣的竹樓中,吹著陣陣涼爽的風,聞著竹子散發(fā)出來的淡淡清香,走路時聽著竹樓發(fā)出竹子嘎吱嘎吱的聲音,再多的煩惱也煙消云散。



       這么好看又實用的建筑,是云南眾多獨特風格建筑中一個亮眼的存在,雖然干欄居民建筑在有的地方會逐漸改變,變成現代的建筑。但是,少數民族的干欄居民建筑是不會消失的。建筑分布的地方廣泛、豐富,功能性和實用性很強,而且又有悠久的歷史傳承,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居住地方。而且這種建筑是原生態(tài)的,云南炎熱多雨潮濕,竹子生長茂盛,干欄式建筑的用材主要是竹子,所以取材也會非常的方便。


綜上所述,云南少數民族干欄民居建筑逐是獨一無二的瑰寶,有很高的實用性,也非常具有民族歷史文化價值,是云南歷史文化的遺產,我國和當地政府都非常的重視和保護。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