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的來歷 比如---反彈琵琶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0-03-07 09:08 回復:0 關注量:670

       來歷:敦煌壁畫等石窟藝術起源于印度,由于印度所處的南亞次大陸氣候濕熱,雨季漫長,這些因素都不利于修行;故此在很早期,印度人就選擇了在冬暖夏涼的天然巖洞中起居打坐,錘煉自己的身心。這種建筑方法其后傳至中國,而佛教將之發揚光大。

       在印度石窟中人體比例、姿態動作、面部表情都比較寫實而又合于理想;在男女性別上,特征分明,圣眾中男女生理特征非常明顯。 中國繼承了這一傳統,但裸體像已大為減少。

敦煌早期洞窟一方面符合佛經的說法:佛國世界的圣眾“非男非女”,同時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認為赤身裸體有傷 風化,隋代以后,明顯地出現了女性菩薩,面相豐潤而嫵媚,唇上雖然有綠須,胸前亦無乳房,但溫靜嫻雅、姿態婀娜。敦煌畫師與中原一樣,為了“取悅于眾目”,菩薩像也女性化,世俗化了。   

以壁畫《反彈琵琶》為例,在敦煌壁畫中,反彈琵琶飛天是佛及菩薩的侍從,其主要職能是“娛佛”。

敦煌飛天總數接近6000身,每個時代的飛天都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從中可以看出外來飛天變身中國式飛天的發展軌跡。

       飛天形象起源于印度,最初為強壯的男性,是佛教中天歌神與天樂神的化身,也是印度神話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這本是夫妻的一對男女,后來合為一體,不男不女,再后來就變成了女性的飛天。

敦煌早期北涼石窟中的飛天就是典型的男性形象,帶有明顯印度和西域風格特征。

       早期敦煌飛天多畫在窟頂平棋岔角處,佛龕上沿和本生故事畫主體人物的近旁,或用做窟頂藻井的裝飾。這時的飛天有著顯著西域民族的特色,膚色黑,粗獷健碩的身軀,直鼻大眼,雖然衣帶環繞,依然讓人覺得這是即將跳一曲戰舞的樂伎,蒙昧之氣未消。

       莫高窟壁畫上的飛天一改最初依靠雙臂揮動略顯笨拙的飛行姿態,而是彩帶、祥云、花瓣飄灑,成群結隊的飛了起來。這一時期,飛天已經完全女性化了。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