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些古代服飾的詞匯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0-03-09 07:46 回復:0 關注量:704

       漢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穿戴展示圖(根據陜西咸陽出陶俑復原繪制)。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于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本圖正是這種曲裾服飾。
       漢代舞女服飾 左圖為頭梳盛髻、身穿長袖袍服的舞女(廣州漢墓出土陶俑)。中圖為穿袍服的歌女與舞女(四川成都漢墓出土畫像磚拓片)。右圖為梳分髾髻、穿長袖袍服的舞女(四川彭縣出土東漢畫像磚)。 秦漢時期,我國的舞樂表演藝術在前代基礎上有較大進步,并出現了專職的歌舞藝人,以共封建貴族階層的觀賞。在漢代的壁畫、石刻、磚刻等藝術圖像中常可看到這樣的情況。本圖所列的陶塑舞女,服飾交代得比較清楚,頭梳高大的發髻,髻上插滿珠翠花飾,為典型的東漢裝束。身穿曳地長袍,衣襟左掩,即史書所稱的“左衽”。最有特點的是袖端接出一段,各裝一只窄而細長的假袖,以增加舞姿的美觀。后世戲曲服裝上的“水袖”,可能是由此而來。
      魏晉南北朝婦女服飾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并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裥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此圖為穿漢化衣裙的貴婦。
      隋唐五代服飾 隋代發式比較簡單,變化較少,一般為平頂式,將發層層堆上,如帽子狀。唐代初期仍有梳這種發式的,只是頂部不如隋代那樣平整,已有高聳趨勢,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時,發髻漸高,形式也日益豐富。唐初婦女服飾,仍以小袖短襦及長裙為主,裙腰束至腋下。本圖為梳“拋家髻”、穿襦裙的婦女(陜西西安東郊出土陶俑)。
      隋唐胡服 胡服流行于元、天寶年間。它的特征是翻領、對巾、窄袖、錦邊。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在陜西等地的墓中壁畫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這類服裝的婦女。凡穿胡服的婦女,腰間都系有革帶,革帶上原來是北方民族的裝飾,在魏晉時傳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為文武官員必佩之物,上面懸掛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稱“蹀躞七事”。開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規定,所以一般官員不再佩掛。但在民間婦女中十分流行,省去“七事”,以窄皮條代替,僅存裝飾之意,無使用價值。本圖為穿胡服及襦裙披帛的侍女。
      明代皇后服飾 霞帔展示圖。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凡命婦所穿的服裝,都有嚴格的規定。霞帔是一種帔子,它的形狀象兩條彩練,繞過頭頸,披掛在胸前,下垂一顆金玉墜子。霞帔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隋唐以后,人們常贊美這種服飾美如彩霞,所以有了霞帔的名稱。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就有“虹裳霞帔步搖冠”的形容。到了宋代,已正式將它用作禮服,并隨著品級的高低在刺繡紋樣而有所不同。
明代士人服飾 明代士人的冠帽,以四方平定巾為主,也有戴“皂條軟巾”的,后垂雙帶,俗稱“襦巾”。明代圓領大袖衫為儒士所穿的服飾,與其他官吏一樣,都有詳細的制度。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