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地域如何劃分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0-03-09 07:51 回復:0 關注量:1085

從古代戰爭角度思考,用棋局來表示即:
河南:中腹,也是華夏文明核心發源地帶,一馬平川,土地肥沃,農業發達(泛指黃河下游平原地帶)
河北:角,占華北平原的大體部分,由于古代遼東,塞外多為少數民族,后方較為穩定,而區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為北京所在地,據有后,可俯視南下。
山東:邊,和江淮以北合為東邊的中部地區,與山西相對;由于山東半島后方孤懸海外,也算較為穩定的后方,多為丘凌地帶,東部沿海有少數平原,物資生產還算充裕,是所有邊線中比較有發展潛力的地帶
山西:邊,和山東相對,北邊是塞外草原,西邊黃河與關中相連,東邊太行山脈,南邊黃河,有一定的優勢,但是作為后方,農業商業都欠缺發達,是戰略要地但是不是一個良好的后方基地;控制了山東和山西,就能切斷河北的北京到南邊和西邊的所有通道,對河北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遼東:角落,古代包括山海關以東的走廊、長白山、黑龍江流域以及高麗全部(現朝鮮半島),這個區域從我的理解來看,和巴蜀地區極為類似,都是沃野千里,游牧農耕混雜,物資豐富,遠離中原戰爭的天府之地,是割據稱王稱霸的不可多得的福地(不過黑龍江流域用于遭到來自草原的游牧民族的侵擾,朝鮮半島易受到日本的窺視,所以軍事上并不安穩,需要依附大國才能生存)中原地區統一后,有實力后,只有統治者不眼花,該地區必取,不取則一旦有強勢政權落戶,則對中原地區產生比游牧民族更大的威脅
關中:角,戰國時期秦國的大部分區域,南部通過秦嶺地帶和漢中巴蜀為天然屏障,東部通過黃河與山西為屏障,北邊有陰山的余脈隔草原,西北連外漠,關中地區為黃河的沖積平原,沃野千里,農業發達,經秦漢唐發展以后,人口稠密;是極好的后方基地
西涼:邊,陜西西北一帶,與中原不近不遠,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前往西域的必經之路;因氣候人口等原因,除了遼宋夏時期,好像并未存續穩定持續的地方政權,軍事要地
西域:角落,沙漠中的盆地,小國林立,對中原文明較為仰慕,自漢唐以后就為華夏的一部分,只要中原統一強盛,必為領土的一部分;不過易受游牧民族侵擾,不太穩定。氣候惡劣,許多古代時存在的小國度和城市都為沙漠氣候所吞噬。
漢中:邊,關中和巴蜀的一線連接地,多為山區地帶,易守南攻,不過商業農業欠發達,古代人口不多,不是良好的基地,不過戰略重要,是關中入蜀或者蜀入關中的門戶
巴蜀:角,天府之國,土地肥沃,沃野千里,物產豐富;由于比較穩定(除了明末清初的割據軍閥大屠殺導致后來的要湖廣填四川以外),人口逐步增長,經濟逐步發展,到了近代,已經可以比肩華北和江南了;核心地帶是周圍山區圍繞的四川盆地,少數民族混雜,遠離中原紛爭,周圍易守難攻,也是舒服割據稱王的好地方,古代有劉邦據巴蜀而入關中,進而席卷天下;但是,未有過自巴蜀順流長江而下荊襄江南,再而取天下的歷史;可能該據該地不易進取吧
荊襄:邊,巴蜀和江南一帶連線;歷史上活躍于歷史的舞臺應該在南北朝以后,物產人口略輸江南地帶,無險可守,向來為各方割據勢力的緩沖地帶,和江淮一線位置比較類似
江南:角,包括長江中下游流域,太湖流域,以及淮河以南的江淮一帶;土地肥沃,農業發達,自五代十國以后,經南方的割據勢力逐步發展,人口增加,經濟逐漸發展,到明末清初以后,已經成為天下稅收和糧食的主要產地,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長江中下游平原,淮河流域平原,黃河中下游平原以及華北平原接壤連接,所以并無險可守,除了歷史上的三國時期以及南北朝時期的特殊對峙以外,很難形成獨立長久的割據,必為中原所占據,從戰略角度看,不是良好的起始地

嶺南:角落,古代該地區人口還不多,多為丘陵地帶,包括貴州,湖南,江西福建南部部分地區、廣西、廣東,海南全部以及今越南老過部分地區;幅員遼闊,少數民族聚集,遠離中原軍事紛爭,直到明朝以后才極大發展,歷史上中原統一,勢力強盛時,基本都不怎么費勁占有該地,但統治中樞衰弱以后,這里天高皇帝遠,常常割據自立。
青藏地區:角落,青藏高原地帶,地勢較高,人口稀少,軍事行動較難以開展,與印度波斯等為天然屏障,少數民族雜居,隨著軍事條件的逐步提升,自唐朝以后,逐漸出現在了歷史的視野中,自元朝開始納入華夏的一部分
塞外漠北:角落,內外蒙以及外蒙以北地區,多為游牧民族聚居之地,游民民族本身文明無法穩定存續,歷史上與中原農耕文明多次產生沖突,不過歷史上的游民民族自進入關以后,大都都融合在華夏農耕文明中了,形成了大漢民族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