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民居的建筑特色,歷史傳說及民間故事
1、皖南民居的建筑特色:
粉墻黛瓦是徽派建筑的突出特點。錯落有致的馬頭墻不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墻的功能,能阻斷火災蔓延。
徽派民居的特點之一是高墻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盜賊,另一方面是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遷徙家族獲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點是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形成的內向合院,四周高墻圍護,外面幾乎看不到瓦,唯以狹長的天井采光、通風與外界溝通。這種以天井為中心,高墻封閉的基本形制是人們關心的焦點。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
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時期的大量古建筑而馳名。新安為文化之鄉,歷史上多出官宦商賈,僅歙縣舉人以上的士官即達數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稱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們巨大的財富,營造了皖南這個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館。
今存徽州明清時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縣、歙縣、績溪、休寧。黟歙縣共有古建筑365處,有價值的一百余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潛口、棠樾、深渡等村。績溪今存古建筑一百余處,集中在磡頭、坑口、馮村、上莊等處。
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組成,有的村落規模很大,如呈坎有街巷99條,陌生人進去后往往會迷失方向。許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條,宏村的水系就是一例。宏村在村頭依山筑壩,村內水渠從街道兩側進入每戶,匯于村中部的月塘。
再分流至戶,流入南湖。每戶都有大、小水渠,分供洗滌和飲用水。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以天井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兩層高度。中型、大型宅院采用多院落組合,建筑全是粉墻黛瓦。舊時大戶人家的許多建筑群,規模龐大,采用徽州三雕裝飾,布局精巧,錯落有致。
一片片皖南古建筑鑲嵌在黃山、九華山、新安江廣闊的名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宛然一個無須妝點的世界級公園。
2、歷史傳說
皖南山區徽州歷史悠久,文化積淀非常的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態相近、特色鮮明的傳統建筑及村落。
皖南古村落不僅與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結合,而且加上明清時期徽商的雄厚經濟實力對家鄉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興旺發達,那些徽商還鄉后以雅、文、清高、超脫的心態構思和營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環境更為豐富,村落景觀更為突出。
皖南古村坐落與其它村落形態最大的不同之處是,皖南古村落建設和發展在相當程度上脫離了對農業的依賴。古村落居民的意識、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農民的思想意識和一般市民階層,追求與文人、官宦階層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
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礎上,采用不同的裝飾手法,建小庭院,開鑿水池,安置漏窗、巧設盆景、雕梁畫棟、題蘭名匾額、創造優雅的生活環境,均體現了當地居民極高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
皖南古村落選址、建設遵循的是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周易風水理論,強調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對自然環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質和精神是雙重需求,有科學的基礎和很高的審美觀念。
皖南古村落的建筑特色是隨著明清時期徽商的興盛而發展起來的,能夠在有限的建筑空間內最大程度地體現其構思的精巧以及工藝的高超,實為別具匠心的建筑形式。后來徽商逐漸衰敗沒落,而這種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卻因依附于古民居村落而保留下來,因此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建筑價值。
3、民間故事
明代著名文學家楊升庵榜中狀元還鄉時,與一武狀元水路同行。水路不寬,須一船先,一船后。兩人都不愿自己的船居后。
武狀元對楊升庵說:“我有一聯,你若對上,甘隨尾后。”楊升庵便點頭同意。武狀元念出上聯:“二舟同行,櫓速哪及帆快。”
這上聯利用諧音,既指物,又指三國時的魯肅和西漢時的樊噲,意在“文不及武”。楊升庵苦思冥想,終不能對,只好隨后。楊一直將此事記在心中。十年過去了,這天兒子娶親,“拜堂”的鼓樂齊鳴,他叫道:“有了!”揮毫而就。對的是:“八音齊奏,笛清怎比蕭和。”
這下聯也利用諧音,既指物,亦指人,點出北宋中期武將狄青和西漢的蕭何。狄青是武將,蕭何是文官。含有“武不及文”之意。此聯雖對上,然遲了十年。
本文作者
Ta的圈貼
更多最新創建圈子
新中式圈 2020-03-27
圈主: 帖子:132園林景觀圈 2020-03-27
圈主:cdr 帖子:106找泥工水電工 2020-03-27
圈主: 帖子:33找木工安裝工 2020-03-27
圈主: 帖子:33裝飾裝修圈 2020-03-27
圈主: 帖子: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