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代文化的看法

 
樓主   帖子創(chuàng)建時間:  2020-03-31 09:06 回復:0 關注量:704

       當代中國社會仍然適用的傳統(tǒng)文化基本精神,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 其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觀念在中國古代的典籍中論述頗多,諸如“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周易》)。“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宋張載《正蒙??乾稱》)。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生的最高理想為天(自然界)與人之間的協(xié)調。它給予我們的啟示是:一方面,人不能違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破壞自然,而只能與自然和平共處。另一方面,自然對于人類也不是一個超越的本體,也不是主宰人類社會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與人類和平共處的客觀對象。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但是在天地人之間,強調以人為本。特別是儒家主張“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把人的本體價值突出出來。所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始終離宗教的迷狂距離非常遙遠。 今天,我們在向現代化邁進的時候,我們過多地強調戰(zhàn)勝自然、人定勝天的偉大盛舉,贊美人的創(chuàng)造、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但是,由此帶來的后果,是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在不斷惡化:水土流失、生物物種減少、臭氧層的破壞、水資源的污染,這些惡果無一不是我們忘記了老祖宗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我們在西方化的同時,把這些屬于我們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思想丟到了墻角。 其二是發(fā)奮有為的思想。儒家思想的精華就是這種積極向上、入世有為的精神。《易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論語??述而》曰:“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孟子??藤文公下》曰:“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至于古代士大夫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錘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等,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催人奮進、氣勢磅礴的精神寫照。這些思想的光芒依然照耀著今天,引導著我們國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勇往向前。 其三是“和而不同”及中庸思想。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有重和諧的一面。傳統(tǒng)的儒家、佛家思想都講究和,同時也特別強調和而不同。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和突出到了處理解決問題的最高境界。和是一種和諧、協(xié)調的總成,同是統(tǒng)一、同化的集中概括。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要講究和。和為貴,強調其協(xié)調性,同時,要堅持和而不同,即順應自然、社會、時代的要求而不隨波逐流,強調人性的自我意識。這種樸素的辯證哲學思想對我們今天的社會發(fā)展和人類進步仍然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我認為儒家思想的中庸,即是其完美的闡釋。《論語??雍也》曰:“中庸之謂德,其至矣乎。”《四書集注??中庸》曰:“不偏之謂中,不倚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中庸的核心是言行適度,反對偏激,主張以理節(jié)情,以此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從而在社會生活中建立等級分明的禮治倫常秩序。崇尚中和的民族心理使人們養(yǎng)成了注重和諧、維護整體、溫文爾雅、謙讓寬容的民族精神。對于維護社會和平、實現人際間的和睦相處具有重要意義。原全國政協(xié)主席李瑞環(huán)同志在英國議會發(fā)表演講,著重論述中國文化和的思想,引起世界輿論的關注。 在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引領下,中國在幾千年的文明進化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適合本民族自身生存發(fā)展特點的一系列政治、經濟、社會制度,以及在人們的文明進化過程中起至關重要作用的倫理道德。深入學習、探討和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以發(fā)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其博大精深,涵蓋廣泛的體系之中,重人事、重血緣、重家庭、重社會,倫理道德是其基本的價值取向。可以毫不含糊的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典型的倫理型文化。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倫理道德傳統(tǒng),對于今天以德治國思想的學習與踐行,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比如“親親、尊尊”。在當今社會,受西方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家庭、社會、組織的關系都受到破壞性的挑戰(zhàn),建立“親我所親,尊我所尊”的和諧社會關系,顯得尤為必要。 比如“仁、義、禮、智、信”。每一個字都是我們立身處世的經典哲學,今天我們重新提倡“五常”道德體系,并不是把封建的糟粕拿出來使用,而是從百寶箱中捧出我們珍藏的救世秘方。 比如“慎獨”。所謂“慎獨”,就是要嚴于律己,要慎守道德。在今天看來,我們缺乏這種自律的操守。培養(yǎng)這種傳統(tǒng)的“慎獨”精神,對于建立廉潔親民的政府公務員隊伍具有現實的指導作用。 一個民族的文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須根據時代、社會生活的發(fā)展需要,不斷吐故納新,克服民族文化在其長期發(fā)展中形成的那些“片面性”和“狹隘性”,使一個民族的文化,不斷吸收新時代的精神內涵,從而使民族文化獲得新的生命。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到了今天,其生存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阻礙其發(fā)展因素主要有兩條:一個是西方文化對當代中國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另一個是國人對自身傳統(tǒng)文化的熟悉程度遞次下降。如何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其合理內核為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服務?一系列的問題都等待著我們去解答。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人年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充分說明新時期新階段,我們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已經面臨著重大的危機。如前所言,面對著來自外部和內部的雙重考驗,不解決國人思想文化上的信仰問題,我們任何的改革成果都不能善始善終。特別是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一代一代的傳承靠什么?要靠我們民族的思想道德,靠我們一代一代積淀的文化精神。我們一方面要廣泛吸收全人類的優(yōu)秀科技成果發(fā)展經濟;另一方面必須堅持不懈地花費很大精力接續(xù)和重新建構我們民族的精神文明體系。這個體系的核心內容是什么?《意見》中指出:“堅持與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標相一致,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guī)范相協(xié)調,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相承的原則,既要體現優(yōu)良傳統(tǒng),又要反映時代特色,始終保持生機與活力。”可見,中華民族傳統(tǒng)繼承是當前我們應著力的重點。我們應該全面改進我國學校教育課程體系,加大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推廣的扶持,對西方文化要進行系統(tǒng)清理。在對外宣傳工作中大力推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逐步引導青少年愛我中華文明,接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歷了百年的衰減,其自身的生命力已顯孱弱。我們應該像保護國寶大熊貓那樣,動員一切力量,動用一切手段,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香火接續(xù)下去。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