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方的飲食構成主要是什么?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0-04-08 07:51 回復:0 關注量:622

       其實包括飲食在內的一切文化都是在不斷演變的,可以說全世界的飲食習慣都或多或少地在繼承傳統同時又在不斷創新(某些特別與世隔絕的孤島或叢林土著可能在這方面慢一些)當今中國的很多飲食習慣都跟過去有所不同了,我們熟知的八大菜系或是四大菜系基本都是在清代中后期形成的(其實也很容易理解,沒有歐洲人開發美洲,哪來的辣椒、花生、土豆、玉米、番茄來作為食材呢)。具體舉些例子來說,中國人現在很多都喝茶,但是往前幾百年,茶完全不是現在的樣子,唐代比較盛行的茶是把茶葉磨成粉,和米粉、鹽、山茱萸、芥菜等混在一起,煮成一種類似菜粥的東西(到時跟現在日本的抹茶有一點點類似),和現在的茶完全不是一回事;早期巴蜀一帶的原始川菜經常用山茱萸、芥菜(可以制成芥末)、大蒜、大蔥之類的東西調味,食材選擇上更加接近于現在的粵菜(就是神馬都吃啦)。這些東西,你說跟現在沒有聯系吧,不能這么說,但是繼承之中也是有很大發展的。至于西方,我就舉歐洲的例子吧,現在西餐常見的牛排、炸雞、面包、蛋糕、啤酒、葡萄酒什么的古已有之,或許可以追述到古希臘乃至古埃及時代(這個比中華文化古老的多,當古埃及遍地林立金字塔的時候,古代中國人可能才剛開始刻甲骨文呢),但是跟古代的又不太一樣,比如中世紀的牛排基本上就是把生牛肉一塊塊割下來,放冷風里凍干,要吃的時候拿一片,把表面干的咬不動的一層刮掉,然后在水里或油里燙熟就吃了,沒現在這么精細調味,古代面包里面有很多麩皮和沙子,發酵工藝也很差,沒現在這么松軟可口,古埃及的啤酒里面有很多固體物質,更加接近于我們的酒釀一類的食物。總的來說,飲食作為一種文化,跟過去總是有繼承關系的,現代科技只是讓食物變得更加可口,更加精細,當然也更加廉價,但極少是無中生有。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