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窗戶的發(fā)展歷程

 
樓主   帖子創(chuàng)建時間:  2020-05-08 09:01 回復(fù):0 關(guān)注量:894

  窗在宋代以前就是一個豎格,后來就出現(xiàn)了橫格,然后斜格既后來大量的雕飾。它的功能除具最早的那種采光功能,更多的增加了裝飾功能,這點是今天能看到的明清古門窗中最重要的部分(這在后面要具體說明)。

  而今天能看到的這個門窗,早期它有一個問題,就是沒有玻璃。沒有玻璃的時候,如果窗做得過大,一刮風它會破掉,所以它就必須要加窗欞格,窗欞格的間距是要保證窗的強度。

  在唐代以前雖然有了紙,但是那個紙還不能大面積當窗戶紙用,所以古書上記載的大多都是用綾這個絲綢織品代替,可是它的成本又非常高,而且它透光性相對紙來說不是很好。

  到了明清,紙大量應(yīng)用到窗戶上,這個的應(yīng)用解決了很多問題,比如它的間隔可以適當?shù)卦龃蟆T诒狈接斜容^大的窗戶格,紙的拉力很好。這樣它就可以不停的更換,這就是窗戶在它實際功能中的一個應(yīng)用。

  比如北方比較寒冷,甚至有的窗戶要糊兩層紙,過去有句話說“東北三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實際上它不是糊在外,它是兩邊都糊。

  在外面看好像是糊在外,著火是因為東北經(jīng)常下雪,雪如果浸入,窗戶紙很快就壞掉,所以它必須兩面糊。而在南方就是糊里側(cè),窗欞看得很清楚。這是由于地域特點產(chǎn)生的特征。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