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的優點是什么?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0-05-14 11:43 回復:0 關注量:511

  1.“德教”與“修身”合一

  中國古代的教育以“德教”為主。許多思想家、教育家認為,“德教”的關鍵在于啟示人們內心的“了悟”、“自覺”與“修養”,“德教”的目的的實現,必須通過個人的道德修養。堅持“德教”與“修身”合一,這是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思想的一大特點。

  “德教”是外在道德觀念、道德規范對人的教育、熏化與影響,而“修身”是重視主體內在的道德理性自覺,進行自我品行的冶煉。把“德教”與“修身”過程結合起來,突出了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自覺性要求,有益于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使道德教育落到實處。儒家十分重視把“德教”與“修身”統一起來的意義,提出了一套在道德教育中,促進人們“修身”、“養心’的方法。孔子倡導“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孟子提倡“養性”,擴充內心的“善端’?!洞髮W》則進一步認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在于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麥是皆為修身為本?!倍靶奚怼敝溃衷谟凇罢摹保罢\意”,“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所謂“正心”即調節自己的道德情感,好善懲惡,端正認識,所謂誠意,即在主觀意志中趨善避惡,對仁義道德真誠信服,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持貫徹自己的善良意志?!罢摹?、“誠意”是“修身”的重要方法。堅持“德教”與“修身”的統一,是儒家道德教育論的一貫主張。道家盡管對道德與道德教育有與儒家不同的觀點,但也強調把人們道德水平的提高與“修德”一致起來,老子說:“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德經》第五十四章)把修身的過程,看作是一個道德提高與普及的過程,這是很有見解的。如果把“德教”與“修身”割裂開來,道德只是口號、教條,不能改善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品德,“德教”是虛浮的。中國傳統道德教育強調“德教”與“修身”合一,是一種面向道德生活實際的優良傳統。

    2.“知道”與“躬行”合一

  “知道”是指道德認識;“躬行”是指道德實踐。強調道德認識與道德實踐的統一,道德意識與道德行為的一致,“知道”與“躬行”合一,是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思想的另一個明顯特點。在中國古代,“知”與“行”的問題,主要是一個道德倫理問題。湯一介先生認為:“知行合一”要求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就是關于人類社會的道德標準和原則的問題,或者說是人對于社會的責任問題。中國古代哲學家、教育家大多認為,“知”與“行”必須統一,否則根本談不到“善”?!爸馈迸c“躬行”合一,不僅是我國傳統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則,而且是道德教育所追求的一種境界??鬃诱J為,道德教育應當增進人的道德認識見之于道德行為實踐的自覺性。只說不做,言行脫節。知而不行,只是道德虛偽,毫無實際的道德價值而言??鬃诱f:“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還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軀之不逮也。”(同上)荀子認為道德教育是要人們學習仁義道德,心中明理,表現行動,他說:“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保ā盾髯印駥W》)朱熹認為,道德上的“知”與“行”互相依賴,互相促進。他說:“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朱子語類》卷九)王守仁更是強調“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他說:“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他認為,道德上的知與行是“合一并進”的關系。“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保ā秱髁曚洝飞希╇m然從道德認識的角度看,中國古代有些哲學家、教育家有以行代知、合行于知的缺陷,但是,中國傳統道德教育強調“知道”與“躬行”的合一,重視道德認識與道德實踐的統一,有益于激發一種道德真誠精神,有利于人們道德生活的改善。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