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有什么樣的飲酒習俗?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0-05-18 09:20 回復:0 關注量:614

  一、傳統的飲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禮:

  歷史上,儒家的學說被奉為治國安邦的正統觀點,酒的習俗同樣也受儒家酒文化觀點的影響。儒家講究"酒德"兩字。

  酒德兩字,最早見于<

  飲酒作為一種食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有 時這種禮節還非常繁瑣。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又因為飲酒過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亂,制定飲酒禮節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飲酒時不遵守酒禮,深感長輩有責任,于是從古代的書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資料,專門寫了一篇<

  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 要先行跪拜禮,然后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

  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后嘗嘗酒味,并加以贊揚令主人高興;最后仰杯而盡。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 杯為度。

  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個民族中, 除了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一般不飲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飲酒的。飲酒的習俗各民族都有獨特的風格。

  二、原始宗教、祭祀、喪葬與酒:

  從遠古以來,酒是祭祀時的必備用品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于巫術,在中國古代,巫師利用所謂的“超自然力量”,進行 各種活動,都要用酒。巫和醫在遠古時代是沒有區別的,酒作為藥,是巫醫的常備藥之一。在古代,統治者認為:“國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動中,酒作為美好的東西,首先要奉獻給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戰爭決定一個部落或國家的生死 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發之前,更要用酒來激勵斗志。酒與國家大事的關系由此 可見一斑。反映周王朝及戰國時代制度的<

  我國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喪葬時用酒舉行一些儀式的習俗。

  人死后,親朋好友都要來吊祭死者,漢族的習俗是“吃齋飯”,也有的地方 稱為吃“豆腐飯”,這就是葬禮期間的舉辦的酒席。雖然都是吃素,但酒還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數民族則在吊喪時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聽到喪信后,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贈送喪家幾斤酒及其大米,香燭等物,親戚送的酒物則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來斤白酒,一頭豬。喪家則要設酒宴招待吊者。云南怒江地區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戶帶酒前來吊喪,巫師灌酒于死者嘴內,眾人各飲一杯酒,稱此為 “離別酒”。死者入葬后,古代的習俗還有在墓穴內放入酒,為的是死者在陰間也 能享受到人間飲酒的樂趣。漢族人在清明節為死者上墳,必帶酒肉。

  在一些重要的節日,舉行家宴時,都要為死去的祖先留著上席,一家之主這 時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讓祖先先飲過酒或進過食后,一家人才能開始飲酒進食。在祖先的靈象前,還要插上蠟燭,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達對死者的衰思和敬意。

  三、重大節日的飲酒習俗:

  中國人一年中的幾個重大節日,都有相應的飲酒活動,如端午節飲“菖蒲酒”,重陽節飲“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間,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歡聚飲酒,慶賀豐收時更要飲酒,酒席散盡之時,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歸”。節日的全新解釋是:必須選舉一些日子讓人們歡聚暢飲,于是便有了節日,而且節日很多,幾乎月月都有。代代相傳的舉國共飲的節日有:

  1、春節 俗稱過年。漢武帝時規定正月初一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春節期間要飲用屠蘇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寧、長壽。

  “屠蘇”原是草庵之名。相傳古時有一人住在屠蘇庵中,每年除夕夜里,他給鄰里一包藥,讓人們將藥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時,再用這井水對酒,合家歡飲,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會染上瘟疫。后人便將這草庵之名作為酒名。飲屠蘇酒始于東漢。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這樣的記載:“屠蘇酒,陳延之《小品方》云,‘此華佗方也’。”元旦飲之,辟疫癘一切不正之氣。”飲用方法也頗講究,由“幼及長”。“椒花酒”是用椒花浸泡制成的酒,它的飲用方法與屠蘇酒一樣。梁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俗有歲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貢樽。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后與酒。”宋代王安石在《元旦》一詩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北周庚信在詩中寫道:“正朝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吐隨銘主,椒花逐頌來”。

  2、燈節:又稱元宵節、上元節。這個節日始于唐代,因為時間在農歷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過去人們都向天宮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禮后,撤供,家人團聚暢飲一番,以祝賀新春佳節結束。晚上觀燈、看煙火、食元宵(湯元)。

  3、中和節:又稱春社日,時在農歷二月一日,祭祀土神,祈求豐收,有飲中和酒、宜春酒的習俗,說是可以醫治耳疾,因而人們又稱之為“治聾酒”。宋代李在詩中寫道:“社翁今日沒心情,為乏治聾酒一瓶。惱亂玉堂將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廳”。據《廣記》記載:“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種,以祈年谷”。據清代陳夢雷纂的《古今圖書集成?酒部》記載:“中和節,民間里閭釀酒,謂宜春酒”。

  4、清明節:時間約在陽歷4月5日前后。人們一般將寒食節與清明節合為一個節日,有掃墓、踏青的習俗。始于春秋時期的晉國。這個節日飲酒不受限制。據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陽雜俎》記載:在唐朝時,于清明節宮中設宴飲酒之后,憲宗李純又賜給宰相李絳酴酒。清明節飲酒有兩種原因:一是寒食節期間,不能生火吃熱食,只能吃涼食,飲酒可以增加熱量;二是借酒來平緩或暫時麻醉人們哀悼親人的心情。古人對清明飲酒賦詩較多,唐代白居易在詩中寫道:“何處難忘酒,朱門美少年,春分花發后,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一詩中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端五節、重五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節。時在農歷五月五日,大約形成于春秋戰國之際。人們為了辟邪、除惡、解毒,有飲菖蒲酒、雄黃酒的習俗。同時還有為了壯陽增壽而飲蟾蜍酒和鎮靜安眠而飲夜合歡花酒的習俗。最為普遍及流傳最廣的是飲菖蒲酒。據文獻記載:唐代光啟年間(885—888年),即有飲“菖蒲酒”事例。唐代殷堯藩在詩中寫道:“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后逐漸在民間廣泛流傳。歷代文獻都有所記載,如唐代《外臺秘要》、《千金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元代《元稗類鈔》,明代《本草綱目》、《普濟方》及清代《清稗類鈔》等古籍書中,均載有此酒的配方及服法。菖蒲酒是我國傳統的時令飲料,而且歷代帝王也將它列為御膳時令香醪。明代劉若愚在《明宮史》中記載:“初五日午時,飲朱砂、雄黃、菖蒲酒、吃粽子。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也有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由于雄黃有毒,現在人們不再用雄黃兌制酒飲用了。對飲蟾蜍酒、夜合歡花酒,在《女紅余志》、清代南沙三余氏撰的《南明野史》中有所記載。

  6、中秋節:又稱仲秋節、團圓節,時在農歷八月十五日。在這個節日里,無論家人團聚,還是摯友相會,人們都離不開賞月飲酒。文獻詩詞中對中秋節飲酒的反映比較多,《說林》記載:“八月黍成,可為酎酒”。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在宮中舉行中秋夜文酒宴,并熄滅燈燭,月下進行“月飲”。韓愈在詩中寫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到了清代,中秋節以飲桂花酒為習俗。據清代潘榮陛著的《帝京歲時記勝》記載,八月中秋,“時品”飲“桂花東酒”。

  7、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茱萸節,時在農歷九月初九日,有登高飲酒的習俗。始于漢朝。宋代高承著的《事物紀原》記載:“菊酒,《西京雜記》曰:‘戚夫人待兒賈佩蘭,后出為段儒妻,說在宮內時,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登高,《續齊諧記》曰:‘漢桓景隨費長房游學’。謂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令家人作絹囊,盛茱萸,懸臂登高山,飲菊花酒,禍乃可消’。景率家人登,夕還,雞犬皆死。房曰,‘此可以代人’。”自此以后,歷代人們逢重九就要登高、賞菊、飲酒,延續至今不衰。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對常飲菊花酒可“治頭風,明耳目,去痿,消百病”,“令人好顏色不老”,“令頭不白”,“輕身耐老延年”等。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莖、葉、花的同時,還用來釀制菊花酒。除飲菊花酒外,有的還飲用茱萸酒、茱菊酒、黃花酒、薏苡酒、桑落酒、桂酒等酒品。歷史上釀制菊花酒的方法不盡相同。晉代是“采菊花莖葉,雜秫米釀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藥亦佳”。清代則是用白酒浸漬藥材,而后采用蒸餾提取的方法釀制。因此,從清代開始,所釀制的菊花酒,就稱之為“菊花白酒”。

  8、除夕:俗稱大年三十夜。時在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人們有別歲、守歲的習俗。即除夕夜通宵不寢,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始于南北朝時期。梁代徐君倩在《共內人夜坐守歲》一詩中寫道:“歡多情未及,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除夕守歲都是要飲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歲》一詩中寫道:“守歲樽無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寫有這樣的詩句:“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宴”。宋代蘇軾在《歲晚三首序》中寫道:“歲晚相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夕夜達旦不眠為‘守歲’”。 中國人一年中的幾個重大節日,都有相應的飲酒活動,如端午節飲“菖蒲酒”,重陽節飲“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間,春季插完 禾苗后,要歡聚飲酒,慶賀豐收時更要飲酒,酒席散盡之時,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歸”。過年,也叫除夕,是中國人最為注重的節日,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年夜飯是一年中最為豐盛的酒席,即使窮,平時不怎么喝酒,年夜飯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飯,有的人還有飲酒守夜的習俗。正月的第一天,有的地方,人們一般是不出門的,從正月初二開始,才開始串門,有客人上門,主人將早已準備好的精美的下酒菜肴擺上桌子,斟上酒,共賀新春。

  新年尹始,古人有合家飲屠蘇酒的習俗,飲酒時,從小至大依次飲用。據說 飲此酒可以避瘟氣。

  朝鮮族的“歲酒”:這種酒多在過“歲首節”前釀造。歲首節相當于漢族的 春節,“歲酒”以大米為主料,配以桔梗、防風、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藥材,類似于漢族的“屠蘇酒”,但藥材配方有所不同。用于春節期間自飲和待客,民間認為飲用此酒可避邪,長壽。

  哈尼族的“新谷酒”: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帶的哈尼族,按照 傳統習俗,都要舉行一次豐盛的“喝新谷酒”的儀式,以歡慶五谷豐登,人畜平安。 所謂“新谷酒”,是各家從田里割回一把即將成熟的谷把,倒掛在堂屋右后方山墻上部的一塊小篾笆沿邊,意求家神保護莊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內泡酒。喝“新谷酒”選定在一個吉祥的日子,家家戶戶置辦豐盛的飯菜,全家老少都無一例外地喝上幾口“新谷酒”。這頓飯人人都要吃得酒 酣飯飽。

  四、婚姻飲酒習俗:

  南方的“女兒酒”,最早記載為晉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說南 方人生下女兒才數歲,便開始釀酒,釀成酒后,埋藏于池塘底部,待女兒出嫁之時 才取出供賓客飲用。這種酒在紹興得到繼承,發展成為著名的“花雕酒”,其酒質與一般的紹興酒并無顯著差別,主要是裝酒的壇子獨特,這種酒壇還在土壞時,就雕上各種花卉圖案,人物鳥獸,山水亭榭,等到女兒出嫁時,取出酒壇,請畫匠用油彩畫出“百戲”,如“八仙過海”,“龍鳳呈祥”,“嫦娥奔月”等,并配以吉祥如意,花好月圓的“彩頭”“喜酒”,往往是婚禮的代名詞,置辦喜酒即辦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 參加婚禮。

  滿族人結婚時的“交杯酒”:入夜,洞房花燭齊亮,新郎給新娘揭下頭蓋后 要坐在新娘左邊,娶親太太捧著酒杯,先請新郎抿一口;送親太太捧著酒杯,先請新娘抿一口;然后兩位太太將酒杯交換,請新郎新娘再各抿一口。滿族人在舉行婚禮前后的“謝親席”:將烹制好的一桌酒席置于特制的禮盒 中,由兩人抬著送到女家,以表示對親家養育了女兒給自家做媳女的感謝之情。另外,還要做一桌“謝媒席”,用圓籠裝上,由一人挑上送到媒人家,表示對媒人成全好事的感激之情。

  達斡爾族的“接風酒”和“出門酒”:送親的人一到男家,新郎父母要斟滿 兩盅酒,向送親人敬“接風酒,這也叫”進門盅“,來賓要全部飲盡,以示已是一家人。爾后,男家要擺三道席宴請來賓。婚禮后,女方家遠者多在新郎家住一夜,次日才走,在送親人返程時,新郎父母都恭候門旁內側,向貴賓一一敬“出門酒”。

  “會親酒”,訂婚儀式時,要擺的酒席,喝了“會親酒”,表示婚事已成定 局,婚姻契約已經生效,此后男女雙方不得隨意退婚,賴婚。

  “回門酒”,結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婦要“回門”,即回到娘家探望長輩, 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稱“回門酒”。回門酒只設午餐一頓,酒后夫妻雙雙回家。

  “交杯酒”:這是我國婚禮程序中的一個傳統儀節,在古代又稱為“合巹” (巹的意思本來是一個瓠分成兩個瓢),<

  婚禮上的交擘酒:為表示夫妻相愛,在婚禮上夫妻各執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飲一口。

  五、其它飲酒習俗:

  “滿月酒”或“百日酒”,中華各民族普遍的風俗之一,生了孩子,滿月時,擺上幾桌酒席,邀請親朋好友共賀,親朋好友一般都要帶有禮物,也有的送上紅包。

  “寄名酒”:舊時孩子出生后,如請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難,就要把他 送到附近的寺廟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戶人家則要舉行隆重的寄名儀式,拜見法師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辦酒席,祭祀神祖,并邀請親朋好友,三親六眷,痛飲一番。

  “壽酒”:中國人有給老人祝壽的習俗,一般在50、60、70歲等生日, 稱為大壽,一般由兒女或者孫子,孫女出面舉辦,邀請親朋好友參加酒宴。

  “上梁酒”和“進屋酒”:在中國農村,蓋房是件大事,蓋房過程中,上梁 又是最重要的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梁這天,要辦上梁酒,有的地方還流行用酒澆梁的習俗。房子造好,舉家遷入新居時,又要辦進屋酒,一是慶賀新屋落成,并志喬遷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開業酒”和“分紅酒”:這是店鋪作坊置辦的喜慶酒。店鋪開張,作坊開 工之時,老板要置辦酒席,以志喜慶賀;店鋪或作坊年終按股份分配紅利時,要辦 “分紅酒”。

  “壯行酒”,也叫“送行酒”,有朋友遠行,為其舉辦酒宴,表達惜別之情。 在戰爭年代,勇士們上戰場執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險的任務時,指揮官們都會為他們斟上一杯酒,用酒為勇士們壯膽送行。

  六、獨特的飲酒方式:

  飲咂酒:這是古代遺留下來的獨特的飲酒方式,在西南,西北許多地方流傳, 在喜慶日子或招待賓客時,抬出一酒壇,人們圍坐在酒壇周圍,每人手握一根竹管或蘆管,斜插入酒壇,從其中吸吮酒汁,人數可達五、六人甚至七八個人。飲酒時的氣氛熱烈。這種獨特的飲酒方式,可以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

  “轉轉酒”:這是彝族人特有的飲酒習俗,所謂“轉轉酒”,就是飲酒時不 分場合地點,也無賓客之分,大家皆席地而坐,圍成一個一個的圓圈,一杯酒從一個人手中依次傳到另一人手中,各飲一口。這個習俗,據說來自一個動人的傳說:在一座大山中,住著漢人、藏人和彝人三個結拜兄弟兄弟,有一年,三弟彝人請兩位兄長吃飯,吃剩的米飯在第二天變成了香味濃郁的米酒,三個兄弟你推我讓,都想將酒留給其他弟兄喝,于是從早轉到晚,酒也沒有喝完,后來神靈告知只要辛勤勞動,酒喝完后,還會有新的酒涌出來,于是三人就轉著喝開了,一直喝得酩酊大醉。

  七、勸酒:

  中國人的好客,在酒席上發揮得淋瀝盡致。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時 得到升華。中國人敬酒時,往往都想對方多喝點酒,以表示自己盡到了主人之誼, 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興,說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會覺和有失面子。有人總結到,勸人飲酒有如下幾種方式:“文敬”、“武敬”、“ 罰敬”。這些做法有其淳樸民風遺存的一面,也有一定的負作用。

  “文敬”,是傳統酒德的一種體現,也即有禮有節地勸客人飲酒。

  酒席開始,主人往往在講上幾句話后,便開始了第一次敬酒。這時,賓主都 要起立,主人先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并將空酒杯口朝下,說明自己已經喝完,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在席間,主人往往還分別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這是客人與客人之間的“敬酒”,為了使對方多飲酒,敬酒者會 找出種種必須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無法找出反駁的理由,就得喝酒。在這種雙方尋找論據的同時,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華。

  “代飲”:即不失風度,又不使賓主掃興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會飲酒, 或飲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達敬意,這時,就可請人代酒。代飲酒的人一般與他有特殊的關系。在婚禮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飲的首選人物,故酒量必須大。

  為了勸酒,酒席上有許多趣話,如“感情深,一口悶、感情厚,喝個夠”, “感情淺,舔一舔。”

  “罰酒”:這是中國人“敬酒”的一種獨特方式。“罰酒”的理由也是五花 八 門。最為常見的可能是對酒席遲到者的“罰酒三杯”。有時也不免帶點開玩笑的性質。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時,先在酒杯中倒滿酒,端到客人面前,這 時,客人要用雙手接過酒杯,然后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和拇指伸進杯子,輕蘸一下,朝天一彈,意思是敬天神,接下來,再來第二下、第三下,分別敬地、敬佛。這種傳統習慣是提醒人們青稞酒的來歷與天、地、佛的慷慨恩賜分不開,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靈。在喝酒時,藏族人民的約定風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馬上倒酒斟滿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滿,接著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滿。往后,就得把滿杯酒一口喝干了。這樣做,主人才覺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興。說明主人的酒釀得好。藏民族敬酒時,對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則用小杯或小碗。

  壯族人敬客人的交杯酒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兩人從酒碗中各舀一匙, 相互交飲。主人這時還會唱起敬酒歌:“錫壺裝酒白連連,酒到面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貴客,敬你好比敬神仙。錫壺裝酒白瓷杯,酒到成前你莫推,酒雖不好人情釀,你是神仙飲半杯。

  西北裕固族待客敬酒時,都是敬雙杯。主人不論客人多少,只拿出兩只酒杯, 在場的主人輪番給客人敬雙杯。代人的詩酒抒懷,融入了新時代的色彩,詩和著酒,酒融入詩,成為中國酒文化的特殊風貌。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