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歷史根源是什么?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0-05-28 09:15 回復:0 關注量:970

  中國古建筑的欣賞 原始社會至漢代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形成時期。在原始社會早期, 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為居住處所,或構木為巢。 到了原始社會晚期,在北方, 我們的祖先在利用黃土層為壁體的土穴上, 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簡單的穴居或淺穴居,以后逐步發展到地面上。 南方出現了干欄式木構建筑。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在商代, 已經有了較成熟的夯土技術,建造了規模相當大的宮室和陵墓。 西周及春秋時期,統治階級營造很多以宮市為中心的城市。 原來簡單的木構架,經商周以來的不斷改進, 已成為中國建筑的主要結構方式。瓦的出現與使用, 解決了屋頂防水問題,是中國古建筑的一個重要進步。

  戰國時期, 城市規模比以前擴大,高臺建筑更為發達,并出現了磚和彩畫。 秦漢時期,木構架結構技術已日漸完善, 其主要結構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發展成熟,高臺建筑仍然盛行, 多層建筑逐步增加。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 東漢時出現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閾和石墓。 秦漢時期還修建了空前規模的宮殿、陵墓、萬里長城、 馳道和水利工程。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發展時期。在建筑材料方面, 磚瓦的產量和質量有所提高,金屬材料被用作裝飾。在技術方面, 大量木塔的建造,顯示了木結構技術的提高; 磚結構被大規模地應用到地面建筑,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標志著石結構技術的巨大進步; 石工的雕鑿技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大量興建佛教建筑, 出現了許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與壁畫。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成熟時期。 隋朝建造了規劃嚴整的大興城,開鑿了南北大運河, 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橋——安濟橋。 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風格規模宏大,氣魄雄渾。

  其長安城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繼續經營, 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建筑材料方面,磚的應用逐步增多, 磚墓、磚塔的數量增加;琉璃的燒制比南北朝進步, 使用范圍也更為廣泛。在建筑技術方面,也取得很大進展, 木構架的作法已經相當正確地運用了材料性能,出現了以“材” 為木構架設計的標準,從而使構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趨向定型化, 并出現了專門掌握繩墨繪制圖樣和施工的都料匠。 建筑與雕刻裝飾進一步融化、提高,創造出了統一和諧的風格。 唐朝的住宅,根據主人不同的等級,其門廳的大小、間數、 架數以及裝飾、色彩等都有嚴格的規定, 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這一時期遺存下來的殿堂、 陵墓、石窟、塔、橋及城市宮殿的遺址, 無論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技術水平, 雕塑和壁畫尤為精美,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建筑的高峰。 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筑的實物僅有唐代的五臺山南禪寺和佛光寺 部分建筑。其建筑特點是,單體建筑的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 斗拱比例較大,柱子較粗壯,多用板門和直柩窗,風格莊重樸實。 宋朝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大轉變時期。 宋朝建筑的規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為秀麗、 絢爛而富于變化,出現了各種復雜形式的殿閣樓臺。

  建筑裝飾絢麗而多彩。流行仿木構建筑形式的磚石塔和墓葬, 創造了很多華麗精美的作品。 建筑構件的標準化在唐代的基礎上不斷發展, 各工種的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了較嚴格的規定, 并且出現了總結這些經驗的建筑文獻《營造法式》。《營造法式》 是北宋政府為了管理宮室、壇廟、官署、府第等建筑工程, 于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頒行的,是各種建筑的設計、結構、 用料和施工的“規范”。現存宋代的建筑有山西太原晉調圣母殿、 福建泉州清凈寺、河北正定隆興寺和浙江寧波保國寺等。 其建筑特征是,屋頂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遠, 重要建筑門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風格漸趨柔和。

  元朝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又一發展時期。 元大都按照漢族傳統都城的布局建造, 是自唐長安城以來又一個規模巨大、規劃完整的都城。 元代城市進一步發展了各行各業的作坊、店鋪和戲臺、 酒樓等娛樂性建筑。從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藏傳佛教寺院和塔, 大都、新疆、云南及東南地區的一些城市陸續興建伊斯蘭教禮拜寺。 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建筑藝術逐步影響到全國各地。 中亞各族的工匠也為工藝美術帶來了許多外來因素, 使漢族工匠在宋、金傳統上創造的宮殿、寺、 塔和雕塑等表現出若干新的趨勢。 現存元代的建筑有山西芮城永樂宮、洪洞廣勝寺等。 使用遼代所創的“減柱法”已成為大小建筑的共同特點, 梁架結構又有了新的創造,許多大構件多用自然彎材稍加砍削而成, 形成當時建筑結構的主要特征。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最后一個高峰時期。 明朝由于制磚手工業的發展,磚的生產大量增長, 明代大部分城墻和一部分規模巨大的長城都用磚包砌, 地方建筑也大量使用磚瓦。琉璃瓦的生產, 無論數量或質量都超過過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經高度標準化、 定型化。清朝于1723年頒布了《工部工程做法則例》, 統一了官式建筑的模數和用料標準,簡化了構造方法。 民間建筑的類型與數量增多,質量也有所提高。 各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發展,地方特色更加顯著。 皇家和私人的園林在傳統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明未出現了一部總結造園經驗的著作——《園冶》, 并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 北京明清故宮和沈陽故宮是明清宮殿建筑群的實例, 與前代相比變化較大:明清建筑出檐較淺,斗拱比例縮小,“ 減柱法”除小型建筑外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