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平民能不能讀上書
古代是貴族才能讀書,平民老百姓不是個個都能讀書。盡管可以從多種原因闡述平民老百姓讀不上書的不公平性,但有一個原因卻讓我們不能不注意到,那就是“習慣”。古代講“禮”“樂”,經過禮樂的熏陶才有“彬彬有禮”,而老百姓是達不到這個層次的。
俗話說:知書才能達禮,這“書”是書經,“禮”是禮經,所以說古代教育注重的是學習從習慣中來,學習就是習慣的一部分。就像吃飯,貴族吃飯講究的是禮儀,以禮儀確保吃飯的質量與吃飯人之間的關系。而平民吃飯不講究這些,只求把飯吃下去,哪管吃飯的禮儀。我們說平民這樣,那也是條件不允許,如果生活條件好了,那也是會講“禮儀”的。可以說禮儀是生活質量提高后,人的一種精神需求,也是精神的歸宿。現在隨著老百姓生活條件好起來了,讀書的愿望也變化了,很多人已把它看作是進入“上層”社會的一種條件。有錢人慢慢的要求轉化為“貴族”,享受現代生活,這貴族是什么?就是禮儀化的“有錢人”。而這禮儀從何而來?那只有通過教育傳承與教化。所以,貴族注重教育的習慣培養,把“習慣”要求看作是一種禮儀。比如尊師,尊敬老師那可是有禮儀要求的。尊師就是求知,不尊敬老師的人,是不能接受教育的。把尊師上升內化為一種習慣。比如認為良好的習慣產生健康的思維方式,良好的思維方式產生良好的學習能力,而不斷驅使學生的求知。就好像注重蒸饅頭的蒸屜的氣密性與生態性,讓蒸出的饅頭又白又大而省時,無污染綠色健康!
但隨著平民化社會的到來,以及工業革命的蓬勃開展,越來越多的平民也被工業化的要求而驅使進步教育領域求學。但平民的動機是很簡單的,通過學習獲取進入工業生產領域的證書與技能,這種功利性對教育的禮儀習慣提出了新的挑戰。盡管習慣禮儀也是促進學生走向知識的殿堂,但畢竟繁瑣復雜,不利于功利性的內涵,于是從“技術”出發,日益拋棄教育的禮儀習慣。簡單的說:平民教育就是獲得教育的技術,這技術就是一種社會實用性,能獲取進入生產的能力。所以,現在的很多家長就是從“技術”性上來講教育的,只要考上重高就是好,考不上就放棄,很直截了當!所以這些家長對習慣禮儀等的要求就很隨便了,除非是上面硬性要求的。
但隨著有錢人的增多,對教育的作用功能要求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盡管同是考重高,但對小孩子的要求卻不同了。有的家長對透支健康的教育方式有意見了,對靠磨時間獲取成績的教育模式有看法了,對沒有持續性的教育理念有反對了。盡管是少數,有的是轉到外面去讀,但畢竟在思想領域這也是一種“革命”的萌芽了。在小孩有相對的優勢考上重高的情況下,老師還是不科學的磨、擠、占時間獲取成績,意見就大了。所以有的家長就擇校,擇老師,以闡述自己的先進理念。
我們的公立學校,如果不注意這個問題,不相應采取一些措施,那這些先進的“反對”理念,有一天終將沖破這條“保護線”。比如貴族式的學生與平民式的學生組合在一起,而不注重習慣培養,禮儀教育。教學中的技術性要求為“惟一性”,以致干擾現象很嚴重。而采取的應對只是以成績壓習慣、思想,不注重習慣轉變與禮儀養成所產生的學習效益。于是一極壓倒另一極,成績不好的要么沉默,要么淘汰,或者老師讓步,屈從學生的壞習慣蔓延。所以現在學校,迫于公平的壓力,還是傳統式的以“成績就是質量,質量就是生命線”來統率“貴族式”的學習要求與“平民式”的學習要求。忽視德育禮儀,忽視學生的習慣培養,忽視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只要有成績就行!只要有成績,你家長就無話可說!現在的績效工資制度,就是一種“警示”!但很多人看不到,初三要出成績,就要對老師進行“積極性”調動,以前可以把學校的資金進行“獎金”傾斜,但現在學校的資金不可能轉化為“獎金”,那怎么辦?看來只有家長自己掏腰包來發“獎金”了!現在的家教也正是這種情況的一種“應時之策”吧!但靠金錢驅動的家教,畢竟與教育的公益性是精神相悖的,時間長了,肯定是搞亂教學教育中的種種關系而為正常教育規律所淘汰。
國家肯定是會對教育招生、考試作出改革的,只要讀書人數減少,重高比例大大增加,那平民式的讀書就會慢慢減少,而貴族式的讀書將會為更多的家長、學生、老師所認可與應用。
本文作者
Ta的圈貼
更多最新創建圈子
新中式圈 2020-06-04
圈主: 帖子:132園林景觀圈 2020-06-04
圈主:cdr 帖子:106找泥工水電工 2020-06-04
圈主: 帖子:33找木工安裝工 2020-06-04
圈主: 帖子:33裝飾裝修圈 2020-06-04
圈主: 帖子: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