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屋脊做法有何特點?
瓦坡相交而成脊,脊部處理不好容易漏水,因而需要加意抹飾嚴密,中國古代建筑不僅注意到這一點,有時把脊做得極為高聳,更配以吻獸雕飾,使得瓦屋頂成為裝飾性極強的一個部分。清代大式小式建筑有不同的屋脊做法,布瓦、琉璃瓦的屋脊結構也有一些差別。茲依小式諸脊、大式諸脊、吻獸三個部分略加介紹如下:
1.小式的清水脊和皮條脊
在陰陽合瓦頂上前后瓦坡交接處做水平方向的清水脊或皮條脊。
清水脊的做法:脊下部用板瓦(和砂滾子磚)取平,苫背,中部砌瓦條兩層,上部再砌混磚和扣脊筒瓦(或磚)各一層;脊的兩端還加用雕刻花草的盤子和依45°方向挑起的鼻子,以加強裝飾性。
皮條脊的做法:和清水脊大致相同,只是在兩端取消了鼻子和盤子,扣脊磚外端改安勾頭一件。
2.大式的大脊、垂脊與岔脊
依《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的規定大體如下:調大脊,其底部先用板瓦取平,苫背,沙滾子磚襯平,用灰泥堆砌瓦條兩層和混磚一層。中部用尺二見方或更大的方磚開砍斗板一層,在斗板磚之間的空隙要用白灰漿灌實。頂部再用灰泥砌瓦條一層、混磚一層、瓦條又一層,然后安上扣脊筒瓦。
垂脊的總高度比大脊要小,所以磚、瓦條的層數也少。垂脊底部用瓦條兩層,混磚一層;中部用停泥通脊斗板一層,也要用白灰漿灌滿;頂部只是混磚一層,上扣扣脊筒瓦。
至于岔脊就更小了。岔脊沒有斗板磚,下部只用瓦條一層,混磚一層,上面就是獅馬等獸件,每件獅馬都與其下方筒瓦連坐。
對于硬山頂(懸山頂同),依《工部工程做法側例》的規定,四條垂脊的后部三分之二叫垂脊,前部三分之一叫岔脊。以此為準,對于廡殿頂和歇山頂四條斜脊的前半部都叫岔脊,從大脊兩端向下延伸的脊部都叫垂脊,只有歇山頂斜脊后半部叫做戧脊。
本文作者
Ta的圈貼
更多最新創建圈子
新中式圈 2020-06-09
圈主: 帖子:132園林景觀圈 2020-06-09
圈主:cdr 帖子:106找泥工水電工 2020-06-09
圈主: 帖子:33找木工安裝工 2020-06-09
圈主: 帖子:33裝飾裝修圈 2020-06-09
圈主: 帖子: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