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設計中西方對比有什么區別?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0-06-10 09:12 回復:0 關注量:680

  中西方建筑結構差異的比較:

  1、建筑材料上的差異

  中西方傳統建筑材料有3種:土、木、石,中國傳統建筑材料以木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則更多的是以石為主,中國人是將石與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墻體,西方人則是將木用于屋頂上,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也表達著不同的情感,中國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現出一種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則是一種上帝神靈的情感,偏向與宗教方面的。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縱向發展,直指上蒼的。這樣一來,能否將高密度的石制屋頂擎入云霄,便 成為建筑藝術的關鍵所在,而執行這一任務的柱子 也便成了關鍵中的關鍵。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詞匯”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頂天立地的石頭。如果說柱子是西方建筑藝術的“基本詞匯”,那么屋頂則是其“主要句式”。屋頂的不同,導致了其風格類 型上的差異,如希臘式、羅馬式、拜占廷式、哥特 式、巴洛克式等等。

  中國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為“基本詞匯”。所謂斗拱,是將屋檐托起的交疊的曲木,它可以將縱向的力量向橫向拓展,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 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頂一樣,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的“主要句 式”,飛檐也有許多類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藝術效果,或輕靈,或樸實,或威 嚴。不僅亭、臺、樓、閣都要用飛檐來標明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飛檐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為建筑 設計的難點和要點。正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 太短”,飛檐的設計必須恰到好處才能顯得輕靈而不輕佻, 樸實而不機械,威嚴而不呆板。

  2、建筑結構上的差異

  中國傳統建筑結構具有以下3個特點:第一是講究對稱的藝術效果;第二是以木材為主要的構架;第三是獨特的個體造型。西方的建筑并不著力與追求建筑的結構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與走廊,這抽象的表現了人體美。

  3、建筑價值觀念上的差異

  中國的建筑具有強烈的繪畫效果,注重意境美的營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視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間上的那種透視效果,這樣可以給人一種延伸、曲徑通幽的感覺,包含著中華民族傳統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諧的心態。西方建筑相較于中國傳統建筑,便更加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視建筑整體與局部的和諧與統一。

  4.建筑的發展的差異

  從建筑發展過程看,中國建筑是保守的。中國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變。與中國不同,西方建筑 經常求變,其結構和材料演變得比較急劇。從希臘雅典衛城上出現的第一批神廟起到今天已經2500余年了,期間整個歐洲古代的建筑形態不斷演進、躍變著。從古希臘古典柱式到 古羅馬的拱券、穹窿頂技術,從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 飛扶壁技術到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無論 從形象、比例、裝飾和空間布局,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獨辟蹊徑,勇于創新的精神。

  5.建筑空間布局的差異

  從建筑的空間布局來看,中國建筑是封閉的群體的空間格局,在地面平面鋪開。中國無論何種建筑,從住宅到宮殿,幾乎都是一個格局,類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國建筑的美又是一種“集體”的美。例如; 北京明清宮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廟即是以重重院 落相套而構成規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種建筑前后左 右有主有賓合乎規律地排列著,體現了中國古代社 會結構形態的內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禮教制度。與中國相反,西方建筑是開放的單體的空間格局向 高空發展。采用“體量”的向上擴展和垂直疊加,由 巨大而富于變化的形體,形成巍然聳立、雄偉壯觀 的整體。而且,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城邦開始,就廣 泛地使用柱廊、門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 外部空間來包圍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實體形象。這 與西方人很早就經常通過海上往來互相交往及社會 內部實行奴隸民主制有關。古希臘的外向型性格和 科學民主的精神不僅影響了古羅馬,還影響了整個 西方世界。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