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漆木雕傳統雕刻藝術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18-07-12 15:23 回復:0 關注量:1410

  金漆木雕又稱潮州金漆木雕,簡稱潮州木雕,是廣東潮州地方傳統雕刻藝術之一。金漆木雕始于唐,盛于宋。在廟宇建筑中,隨處可見栩栩如生的木雕工藝,往往帶有故事性,蘊含發人省思的意義;而供人祭拜的神像,也常是木頭雕刻,甚至貼上金箔以顯示尊貴以樟木為主要原料進行雕刻,并在其上髹漆、貼金的木雕。具有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


  金漆木雕是在木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建于唐代開元二十六年(738)的潮州開元寺中,留存有唐代木雕“木魚”,以及宋代木雕“木龍”(銅鐘的懸梁)。明清兩代,潮州(今潮汕地區)官宦、商賈的住宅多尚雕梁畫棟,木雕普遍作為建筑和用具上的裝飾,并使用髹漆、貼金的技法。


  明代李齡在《廣濟橋賦》中描述道,“五丈一樓,十丈一閣,華彤橑,雕榜金角,曲欄斜檻,丹漆涂堊”,可見當年的情景。開元寺內的掛筒“仙姬送子”、大殿龕桌和“金千佛塔”等,也都是明代金漆木雕的作品,其中萬歷年間(1573~1619)雕刻的龕桌已運用鏤雕技法。


  清代乾隆以后,金漆木雕成為顯耀華貴的工藝品,并廣泛用于廳堂、居室中的門、窗、屏風、幾案、掛屏、橫匾、床榻、櫥柜、睡枕以及神龕、神像、神牌、饌盒、香爐罩、燭臺等。這個時期的金漆木雕,題材廣泛,構圖復雜,使用浮雕、圓雕、鏤雕等各種技法,特別是運用多層次的鏤雕技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潮州安濟圣王廟廳堂橫梁上雕刻的“蟹簍”就運用多層次鏤雕的技法表現了螃蟹在竹簍內的生動姿態。


  清代光緒年間(1875~1908)建成的潮州“已略黃公祠”,其中堂橫梁的金漆木雕,選用古典戲曲題材,構圖復雜,多層次的鏤雕極為精細,是清末的代表作品。


  50年代中期,金漆木雕由潮州市發展到汕頭以及廣東東部的普寧、惠來、揭西等縣(今潮汕地區)。1957年,著名藝人張監軒和陳舜羌創作的“蟹簍”汲取了清代遺物“蟹簍”的長處,大膽創新,表現竹簍內外姿態各異的螃蟹,竹簍雕刻玲瓏剔透,四面都可觀賞。在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榮獲銅質獎章。1961年,張監軒等創作的“三陽開泰”等4幅掛屏,面積各為3m,厚12cm,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廣東廳。1982年,汕頭市木雕廠制作的大型掛屏“大觀園慶元宵”,長12m,高4.5m,厚0.2m,總面積為54m,耗用金箔50萬張。


  作品取材于《紅樓夢》,場面宏偉,人物眾多,以亭臺樓閣、曲徑、回廊、拱橋、石階等貫穿其間,與花草樹木相映成趣。同年底,又制作大型掛屏“清明上河圖”,作品長17m,高2.5m,共雕刻人物623人,騾、馬、駱駝、豬、牛等近70頭,船17艘等。


  金漆木雕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據《潮陽縣志》記載:“潮陽金漆木雕,始于唐,盛于宋。”至明清,邑內官宦、商賈及富有人家,崇尚雕梁畫棟,其藝精巧,富麗堂堂。


  清末,潮陽關埠下底人黃武賢,跟隨左宗棠平息新疆叛亂有功,被朝廷加封為云南提督。黃武賢曾以潮陽金漆木雕《福祿壽三星圖》奉獻慈禧太后,慈禧愛不釋手,連稱“廣南人杰藝精”,后當國寶收藏于故宮。建國后,潮陽金漆木雕有了新的發展。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