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朝食是什么?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0-06-16 09:27 回復:0 關注量:1044

  朝食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早晨進餐,吃早飯,多指早晨九點的早餐。

  例句:

  1、早晨進餐,吃早飯。《詩·陳風·株林》:“乘我乘駒,朝食于 株 。”

  晉 陸機 《從軍行》:“朝食不免胄,夕息常負戈。”

  《明史·劉宗周傳》:“兇問已確,諸臣奮戈而起,決一戰以贖前愆,自當不俟朝食。”

  2、早餐。

  唐 韓愈 《縣齋有懷》詩:“朝食不盈腸,冬衣纔掩骼。”

  魯迅 《故事新編·奔月》:“他因為事情忙,是早就廢止了朝食的。”

  擴展資料:

  秦漢時期民間一天吃兩頓飯,朝食為主餐。

  從史料所記和考古發現來看,在原始時期并無一日三餐概念,而是饑則求食,飽則棄余。先秦時期,尋常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

  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早飯和晚飯,但古人不這么叫,而是把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后一頓飯叫哺食,稱為飧。這就是朱熹《集注》中所說的”朝曰饔,夕曰飧“。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活水平的的提高,再加上階層觀念的不斷淡化和打破,魏晉時期開始就出現平民吃三餐,到了唐宋時期就已經定型了。這時候的人,在中午還吃一頓午餐,而且將其看成是最重要的一餐飯,這個觀念和現在就很類似了。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