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古民居該如何欣賞
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話題。
要說明一下,古民居是古建筑的一部分zhi,建筑不僅僅包括民居,還包括教堂,寺廟,陵墓,橋梁,水渠,渡槽,園林等等。
因為各種原因,古民居流傳至今的不多,或者是流傳時間都不會太長,因為是民用建筑,流傳時間比較長的,一般是公共建筑。
又由于建筑材料的不同,使用磚石結構的流傳下來的比較多,使用土木結構的流傳下來的比較少。
比如,古希臘多是磚石結構,主要是石材,所以,幾千年下來,還能流傳下來。中國的宮殿多是土木結構,所以流傳時間不長。但是,中國的陵墓,比較注重使用磚石結構,所以大部分陵墓建筑都能流傳下來。
在世界建筑史上,比較早的希臘人對建筑最大的貢獻是,發明并完善了“梁柱式"建筑,最簡單的梁柱式,就是兩根立柱頂一個橫梁,這樣就制造出了跨度和空間,隨著梁柱和橫梁的增加與排列,可以擴大建筑的容量和面積。
梁柱式建筑,結構簡單,易于操作,但是,由于橫梁多是石質橫梁,重量大而脆,所以開間跨度不大。
古希臘人為了增加建筑的美觀就在石柱上多下功夫,根據柱高與底徑的比例,表面有沒有凹槽,頂部有沒有卷板裝飾,柱身有沒有收減等等,光是石柱樣式,就有五種之多:多立克式、愛奧尼克式、科林斯式、羅馬式。
欣賞古希臘建筑,重在欣賞他的柱式結構。比較典型的像今天雅典的帕提農神廟。
古羅馬人對建筑的貢獻,比較大的是對穹頂的使用。
使用穹頂,增加了跨度,擴大了開間,可以建造出更加高大寬敞的公用建筑。
他們用維蘇威火山爆發出來的火山灰,當做天然水泥,這樣就知道出跨度比較大的穹頂來。在伯利克力時代,可以造出容納兩三千人的公共浴池,并且都在穹頂之下,分為洗浴區,交易區,休息區。
除了穹頂之外,羅馬人還發明了券柱式,讓建筑的線條更加柔和。
還有,羅馬人建筑注重了堅固,實用,美觀。有了更加完整科學的建筑法則。
今天可以看到的,比較典型的穹頂式建筑,有古羅馬斗獸場,羅馬的萬神廟。
兩河流域,注重臺地建筑,因為它的雨季降雨量很大,河水泛濫,到了旱季又雨水稀少,所以,這里最早發明了陶釘,泥土筑的墻,房檐的滴水會使墻根不太牢固,于是他們發明了陶釘,釘在墻根上,流傳至今便是馬賽克。
今天在兩河流域,還能見到這種右民居。
現存的歐洲古建筑,古民居比較多,碼頭,廣場,議會,教堂,所有這一切古建筑,多注意三原則:
實用,美觀,堅固。這些都深受古羅馬建筑法則的影響。比如《建筑十書》。
現在流傳下來的中外古建筑,古民居,一般都遵循以下法則:
第一,氣候;第二,物產材料;第三,文化。
同樣是佛教寺廟,西藏的寺廟要注意防風御寒,所以,形制和開間就比較小,江南地區的寺廟就注意,高大軒敞,注意通風,去潮。開間高大,首先是氣候的影響。
北方的民居,注意厚墻平頂,南方的民居,注重開窗尖頂,這些是因為北方民居重在防寒,防水是次要的。南方的民居,重在防潮防水,防寒是次要的。
山西河南交界處,會出現窯洞式庭院,也就是所說的地坑院,就是平地下挖,成方坑,然后再朝四面墻壁挖洞,形成窯洞和院落。何以如此,是由建筑材料決定的。這樣建筑成本會減小。
就像云南的傣族民居,是干欄式建筑,主要材料是竹子和草,也是因為當地盛產竹子和草,也是為了節約建筑成本。
再就是文化作用,比如常見的教堂是哥特式建筑,高高的尖頂富有極強的宗教意味,為了更接近上帝。
教堂內部更像船的舷艙,也是宗教上同舟共濟,諾亞方舟的影子。包括窗戶上的彩色玻璃,也是為了引導大家走進絢麗的天國的啟示。
這些都是文化對建筑的影響。
在欣賞古民居時,一般利用這三個原則分析都不會錯。
最常見的是分析北京地區的四合院,四合院注意封閉性,是氣候影響也是文化影響,更重要的他的四方與中中,講究的是方正與尊卑有序,它的建筑材料也多是北京地區最容易取得的木材,或者是磚土。
這個問題實在太大了,倉促之間也不太好回答。
如歸納起來,可以這樣說,欣賞和分析古建筑古民居,一定要從氣候原材料,文化三個方面著手。從這三方面著手,無論欣賞,還是分析,都會井然有序,趣味盎然。
但愿這樣的回答能對您有幫助。
本文作者
Ta的圈貼
更多最新創建圈子
新中式圈 2020-07-01
圈主: 帖子:132園林景觀圈 2020-07-01
圈主:cdr 帖子:106找泥工水電工 2020-07-01
圈主: 帖子:33找木工安裝工 2020-07-01
圈主: 帖子:33裝飾裝修圈 2020-07-01
圈主: 帖子: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