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民間飲食風俗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0-07-06 09:34 回復:0 關注量:565

  生活于東北地區白山黑水之間、三江平原一帶的少數民族,主要有滿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等族。滿族以定居耕作農業為主,以狩獵為副。滿族人最喜歡食用的是“福肉”(清水煮白肉),過年時主要吃餃子和“年餑餑”,冬季的美味是白肉酸菜火鍋。赫哲族以狩獵為主,由于氣候寒冷,故以魚、獸為主要飲食,而最突出的則是將生魚拌以佐料而食的“殺生魚”。而生活于大小興安嶺的鄂倫春和鄂溫克族,以狩獵為獲取食物來源的主要內容,尤喜生食狗肝和半生不熟的各類獸肉。

  北方的蒙古族,由于地處沙漠和草原,他們的飲食以羊肉和各種奶制品為主,一般羊肉不加調味品,以原汁煮熟,手扒為主,宴客或喜慶的宴會,則以全羊席為最貴。而生活于西北地區的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等,其飲食原料上與蒙古族沒有多大區別,只不過他們的面食要稍為豐富,并多以油炸為主。

  西北的少數民族主要有維吾爾、回、藏等族。維吾爾族日常飲食主要以牛乳、羊肉、奶皮、酥油、馕、水果、紅茶為多。藏族居住于青藏高原,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其飲食以牛、羊、馬、駱駝、牦牛的肉和乳為主,并大量食用青稞、小麥,以及少量的玉米、豌豆。平常飲食稱之為糌粑、青稞酒。

  西南少數民族多居位于深山密林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飲食。即肉食以豬和魚為主,加有各種昆蟲和蛆蟲;主食以米為主;喜歡臘干或腌薰的肉;喜歡各種腌制的菜;有各種植物或糧食作物為原料釀制的酒可供飲用。

  許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每一種宗教在其傳播的初始階段,除了宣傳其既定的教理之外,還要通過一定的建筑、服飾、儀式及飲食將人們從日常狀態下標識出來。單就飲食看,通過長期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宗教飲食風格。在中國文化中,宗教飲食主要指的是道教、佛教和伊斯蘭教的飲食。

  道教起源于原始巫術和道家學說,所以道教飲食深受道家學說的影響。道家認為人是稟天地之氣而生,所以應“先除欲以養精、后禁食以存命”,在日常飲食中禁食魚羊葷腥及辛辣刺激之食物,以素食為主,并盡量地少食糧食等,以免使人的先天元氣變得混濁污穢,而應多食水果,因為“日啖百果能成仙”。道家飲食烹飪上的特點就是盡量保持食物原料的本色本性,如被稱之為“道家四絕”之一的青城山的“白果燉雞”,不僅清淡新鮮,且很少放佐料,保持了其原色原味。

  佛教在印度本土并不食素,傳入中國后與中國的民情風俗、飲食傳統相結合,形成了其獨特的風格。其特點首先是提倡素食,這是與佛教提倡慈善、反對殺生的教義相一致的。其次,茶在佛教飲食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佛教寺院多在名山大川,這些地方一般適于種茶、飲茶,而茶本性又清淡醇雅,具有鎮靜清心、醒腦寧神的功效,于是,種茶不僅成為僧人們體力勞動、調節日常單調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了培育其對自然、生命熱愛之情的重要手段,而飲茶,也就成為了歷代僧侶漫漫青燈下面壁參禪、悟心見性的重要方式。再次,佛教飲食的特點是就地取材,佛寺的菜肴,善于運用各種蔬菜、瓜果、筍了、菌菇及豆制品為原料。

  伊斯蘭教教義中強調“清靜無染”、“真乃獨一”,所以其飲食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格局,稱之為“清真菜”。穆斯林嚴格禁食豬肉、自死物、血,以及十七類鳥獸及馬、騾、驢等平蹄類動物。所以清真菜以對牛、羊肉豐富多彩的烹飪而著名,如光是羊肉,就有燒羊肉、烤羊肉、涮羊肉、燜羊肉、臘羊肉、手抓羊肉、爆炒羊肉、烤羊肉串、湯爆肚仁、炸羊尾、烤全羊、滑溜里脊等,清真系列中還有一些小吃也頗具特色,如北京的鍋貼、羊肉水餃,西安的羊肉泡饃、蘭州的牛肉面、釀皮、新疆的烤馕、烤包子,也別具風味。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