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開窗形式有哪些
古代窗的發展及過程
中國古代建筑,從秦漢以來,一直在變化,我們zhi的門窗就隨著建筑的變化而變化。我國的古建筑多以傳統木構建筑的框架結構設計,這使窗成為中國傳統建筑中最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成為建筑的審美中心。從這些建筑中,我們就能看到窗的變化,早期的窗,比較小,而“窗”字底下是一個“囪”字,煙囪的“囪”。最早這個字就念“窗”,它是用來透氣換氣的,而現在說的煙囪則是用來排煙的通道,過去就是采光的一個通道。后來呢,隨著建筑的變化,對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而我有辛通過這門課,對窗做了系統詳細的研究,并寫了這篇淺顯的調研報告。
一:窗的演變歷史
窗在宋代以前就是一個豎格,后來就出現了橫格,然后斜格既后來大量的雕飾。它的功能除具最早的那種采光功能,更多的增加了裝飾功能,這點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明清古門窗中最重要的部分(這在后面要具體說明)。而我們今天能看到的這個門窗,早期它有一個問題,就是沒有玻璃。沒有玻璃的時候,如果窗做得過大,一刮風它會破掉,所以它就必須要加窗欞格,窗欞格的間距是要保證窗的強度。我們在唐代以前雖然有了紙,但是那個紙還不能大面積當窗戶紙用,所以古書上記載的大多都是用綾這個絲綢織品代替,可是它的成本又非常高,而且它透光性相對紙來說不是很好。
到了明清,紙大量應用到窗戶上,這個的應用解決了很多問題,比如它的間隔可以適當地增大。在北方有比較大的窗戶格,紙的拉力很好。這樣它就可以不停的更換,這就是窗戶在它實際功能中的一個應用。比如北方比較寒冷,甚至有的窗戶要糊兩層紙,過去有句話說“東北三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實際上它不是糊在外,它是兩邊都糊,在外面看好像是糊在外,著火是因為東北經常下雪,雪如果浸入,窗戶紙很快就壞掉,所以它必須兩面糊。而在南方就是糊里側,窗欞看得很清楚。這是由于地域特點產生的特征。
二:窗的開啟,形式
門窗處理是建筑藝術和技術處理的綜合反映。中國傳統建筑一般不在山墻開門辟窗,正面多由門窗聯體構成。窗式包括直欞窗、檻窗、橫披和漏窗等。唐以前直欞窗為多,固定不能開啟,使窗的功能和造型受到一定限制。宋起開關窗漸多,在類型和外觀上有許多發展。檻窗是由格子門演變而來的,施上殿堂門兩側的檻墻上,格眼多用柳條框或方格,橫披既可通風、采光,又避免因門窗過于高大而開啟不便的缺陷。
如:建于金皇統三年(1143)的山西朔縣崇福寺彌陀殿前檐柱間保留有金代門窗槅扇門五間,是佛寺中使用棱花槅扇門的較早實例,圖案達十五種之多。橫披用了有四碗棱花等二種精美圖案。山西洪洞上廣勝寺毗盧殿橫披的窗欞花也具有極高的工藝價值。
元代以后橫披就更廣泛了。漏窗形式復雜而精美,設計精巧,令人嘆為觀止。
窗的類型在清代明顯加多,而且窗欞格圖案更為繁雜,與明代簡單的井字格、柳條格、枕花格、錦紋格不可同日而語。在清代,許多窗欞格圖案已發展為套疊式,即兩種圖案相疊加,如十字海棠式、八方套六方式、套龜背錦式等。江南地區還喜歡用夔紋式,并由此演化為亂紋式,更進一步變異為粗紋亂紋結合式樣。
三:窗欞格的圖案及雕刻手法
門窗上的雕刻工藝,是中國工匠數千年來摸索形成的傳統技藝。中國古代窗的雕刻手法分為浮雕、透雕,然后有一些攢插,一些插接,它用了很多復雜的工藝。我們有時候一眼望過去,也就無非雕得比較花而已,但實際上他用了很多雕刻的工藝。過去工匠他注意很多細節部分,比如男人的肌肉跟女人的肌肉都完全不一樣,而在雕刻時,凡是設計到女人的時候,
臉上都非常平滑,而男人這種肌肉的起伏,它就雕得非常清楚。又比如,清代的時候有很多西方人到中國來進貢,因為這里有很多是洋人,是胡人,而在雕刻這些時,工匠又會區分開中國人與胡人,外國人。所以工匠在反映當時的那種歷史背景,他也是注意當時的社會現象,把這些現象通過門窗來保留下來,來一代一代傳下去,這也是一種民間文化的一種體現吧。
窗欞有板欞窗、格扇、隔斷、支摘窗、遮羞窗等之分。
窗子的傳統構造十分考究,窗欞上雕刻有線槽和各種花紋,構成種類繁多的優美圖案。透過窗子,可以看到外面的不同景觀,好似鑲在框中掛在墻上的一幅畫。
在傳統的房屋建筑中,常會出現一些形狀不同的窗欞。如仙桃葫蘆,福壽延年,石榴蝙蝠,扇狀瓶形等等,極富裝飾趣味,然而更多的讓人在窗子中漫游移步觀景,猶如在畫廊中賞畫。我們就會發現窗子不僅是畫,也是詩。比如在古典名詩中就有:“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夢覺隔窗殘月盡,五更春鳥滿山啼。”“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薄敖褚蛊簹馀?,蟲聲新透綠窗紗?!贝白咏^不是為了透光和通風。一個好的窗子應當是一個好的畫框。室人在面朝窗子時,首先感受到的應當是一幅優美的詩文圖畫,真讓人難已忘懷。
可能大家還不知道,我們很多文化內容它不是完全通過書本去傳達的,它有時候可以通過生活中實用的東西,比如中國古代門窗大量的這種版本小說,它都有圖畫去反映。這個的主體圖案可以反映一些比如三國演義中的經典畫面,如“單刀赴會”,“三英戰呂布”等。在乾隆盛世的時候,收藏風非常熱,這就反映到當時的窗欞上,在上面雕了很多“博古圖”,這也反映了當時的一種收藏生活.
再就是我們常見的一些花鳥人物。這些東西一代一代通過門窗傳達,它比書本更親切。因為古代不是每個人都去上學讀書的,很多人教育孩子的時候,他會抱著孩子在窗戶面前,說你看這就是……,他就把這個文化傳達了。我覺得在這點上,中國古代門窗在傳達文化上,不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窗欞文化是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歷史文化存在于生活的各個領域和每個角落,在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里,地名也好,村落也好,胡同街道也好,房屋建筑也好,往往濃縮了歷史文化的精華。重視它們,研究它們,進而珍愛它們,在發展和建設中應該給予特殊的照顧。可惜的是,住在現代都市里,古老建筑多被拆除,高樓密集,窗外難見藍天綠地,陽光照射也顯得珍貴了。加之窗子的造形千篇一律,窗欞文化已經不復存在了,怎能不讓人感懷.
本文作者
Ta的圈貼
更多最新創建圈子
新中式圈 2020-07-10
圈主: 帖子:132園林景觀圈 2020-07-10
圈主:cdr 帖子:106找泥工水電工 2020-07-10
圈主: 帖子:33找木工安裝工 2020-07-10
圈主: 帖子:33裝飾裝修圈 2020-07-10
圈主: 帖子: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