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中國古代人文文化發展史”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0-07-22 09:58 回復:0 關注量:560

  1 洛陽古代美術巡禮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搖籃,馳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則是搖籃中的一顆明珠。分布廣泛、數量豐富的洛陽古代美術遺存,作為古代文化傳承的另一種符號系統,以其特殊的方式不斷的延展著中華民族視覺美術前進的足跡,印證著文明的步伐。

  舉世聞名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即在洛陽市西北澠池縣的仰韶村,距洛陽僅50余公里,在此發現的大量彩陶造型質樸簡潔、紋飾明快絢爛,顯露出未經社會磨礪的幼稚和天真,帶給人一種恍若返璞歸真的莫名美感。1978年在洛陽附近臨汝縣閆村出土了仰韶文化晚期的彩陶,陶缸腹部彩繪一幅形象生動色彩鮮明的鸛鳥銜魚石斧圖,占畫面主體位置的是鸛鳥,它體型肥碩,通身灰白,長喙短尾,延頸直立,口銜一條大魚,旁側樹立一件作有特殊“X”型標志的有柄石斧,這幅令人玩味又令人費解的作品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彩陶畫,從中可以看出原始先民所具有的結構作品的水平和寫形狀物的能力。

  青銅文化是夏商周三代的重要標志。史書中所記載的夏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世系的王朝,洛陽偃師二里頭夏都文化遺址發現和發掘的兩處大型宮殿遺址再現了中國最古老帝王宮殿的面貌,在此出土的多種型制的玉器和青銅器折射出昔日奴隸制時代夏王朝的繁華,其中制作精美,造型獨特的二里頭“爵”,當是王考的象征,也是迄今發現最早最完整的青銅器物。洛陽北窯發現的西周時期青銅器鑄造作坊遺址規模宏大,總面積達20萬平方米以上,是我國已發掘的規模最大的一處西周鑄銅作坊遺址。此期遺留下來的西周王室貴族所用的保尊、叔牝方彝、女方罍、饕餮文紋鼎、考母壺等大量青銅器,不僅有著精美的造型及紋飾,而且顯示出“藏禮于器”的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

  西漢年間洛陽的美術活動極為活躍。據史料記載,漢明帝時詔會于洛陽南宮的云臺畫中興功臣像,并于洛陽西門(雍門)外建立白馬寺,寺壁繪千乘萬騎群象繞塔圖,此為中國佛教寺院壁畫之肇始。此期洛陽地下墓室壁畫也呈赫然大觀。洛陽現發現的兩漢有壁畫的墓室已有十二座,并以數量多、年代跨度大、表現技藝豐富高超而據于我國古代三大墓葬壁畫分布區之首。洛陽漢墓壁畫描繪內容有儺戲、打鬼、羽化登仙、天文星象、歷史故事、迎賓拜謁、宴飲歌舞、車騎出行等,深刻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情感、意趣及觀念。其上接春秋末年楚宗廟壁畫,下連魏晉南北朝初期壁畫,成為溝通二者之橋梁,同時也為研究漢代的歷史和藝術提供了珍貴的視覺形象資料。具有代表性的首推西漢卜千秋墓壁畫。1976年出土的卜千秋墓,因墓中出土一枚銅印上著“卜千秋印”而得知墓主為卜千秋。其墓中滿繪壁畫,主室平脊上所繪“升仙圖”以長卷方式描繪了男女墓主夫婦在神仙靈怪的護佑下升入天界的景象。在13塊磚上依次繪有女媧、月亮、持節仙翁、雙龍、神豹、梟羊、朱雀、白虎、仙女、玉兔、蟾蜍、墓主夫婦、伏羲、太陽、黃蛇等,流動的彩云縈繞其間,充滿飄動活躍的氣氛。該壁畫氣魄深沉雄大,用筆豪放、色彩鮮明,顯示了漢代繪畫開闊雄渾的氣派——洛陽卜千秋墓壁畫是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兩漢墓室壁畫。而與此墓墓葬年代屬同一時期的燒溝61號漢墓則以保存精美豪放的歷史故事畫著稱,其壁畫“鴻門宴”、“二桃殺三士”代表了此期墓室壁畫藝術的最高成就。

  伴隨著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腳步,開啟了佛教藝術在洛陽營建石窟的大門,此后歷代不絕。伊水兩岸,龍門石窟相繼開鑿了古陽洞、賓陽洞和蓮花洞,其造像多是面容清癯秀勁的“秀首清像”特質,風格優雅端莊,呈現出濃郁的中國作風和氣派,達到了北朝佛教雕刻藝術的巔峰。賓陽洞中著名的以孝文帝和文昭太后為中心的“帝后禮佛圖”,組成了南北相對的禮佛行進隊列,其構圖嚴謹、雕刻精美,堪稱中國雕刻藝術的杰作。北魏時期的世俗藝術以寧懋石室和孝子棺上的石刻線畫最為精美,其表現題材多為孝子烈女故事、乘龍升仙、龍虎神獸以及不同樣式的圖案花草,既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也是研究當時民俗的寶貴例證。畫中線條細麗柔韌,經過畫師的巧手,演繹出無窮的美的意蘊。

  2 洛陽古代美術巡禮

  統一穩定的大唐帝國必然造就具有鮮明時代風格的藝術。此期的洛陽在當時是舉世屈指可數的大都市,其中宗教造像、皇室陵墓雕刻及世俗俑塑等諸多方面的藝術,共同寫就了中國美術史上的燦爛華章。洛陽龍門石窟也迎來了其開鑿史上的又一個高峰,唐高宗、武則天咸寧三年(公元672年)敕令動工的奉先寺中,高17.14米的盧舍那大佛集雄偉壯觀、雍容睿智和典雅秀麗于一體,其左右兩側恭謹溫順的弟子、端莊華貴的菩薩、威武嚴肅的天王和剛強暴烈的力士等,以栩栩如生的形象刻劃產生了震撼人心的魅力,成為古典雕塑藝術高不可及的范本;以圓熟洗練的技法,完整的氣氛創造,使佛教藝術達到了高度完善的境界。位于偃師的唐代皇家陵墓的恭陵群雕與龍門奉先寺雕刻堪稱雙璧。恭陵為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元子李弘的陵墓,恭陵神道石刻現有保存完好的立獅、石人、天馬等石像生18件,神道碑一通。石刻規模巨大,在造型上顯著地表現出充沛的力量,且布局恢宏嚴謹,整體風格上突出體現著大唐的雄渾和剛健,在唐陵石刻群中名列前茅。此期洛陽盛行的“唐三彩”俑塑,是一種新興起的引人矚目的明器藝術樣式,其造型形神兼備,釉彩斑斕淋漓,以自由、開放、從容的方式,創造了雍容的貴婦、嬌矜的仕女、謙恭的文吏、驃悍的武士、歡快的舞者、豪放的胡人、偉岸的駱駝及昂揚的駿馬等諸多令人難忘的視覺形象,表現了具有時代風范的獨特的美。

  北宋時期的洛陽也留下了不少美術遺存,訴說著這座古城最后的繁榮。屬于洛陽“京畿之地”的鞏縣,從宋太祖趙匡胤到宋哲宗趙熙七代皇帝,以及被追尊為宣祖的趙匡胤之父趙殷的陵墓都在這里,其墓葬布局形式、地面建筑和石刻造像對研究宋代藝術都有重要的價值,其最引人注目之處莫過于陵臺前大量的神道石刻造像,如望柱、象和象奴、瑞禽、馬、羊、去邪虎、蕃使、文武官員等等。同前朝歷代的陵墓雕刻一樣,這些神道石刻既象征帝王死后要駕馭萬物、主宰世界的威望、尊嚴,又具有守衛帝王神道、以示祥瑞避邪的寓意。這是我國現存的唯一的宋代石刻群,它既繼承了唐末五代遺風,也有宋代造型渾厚、樸實、嚴謹,注重局部和細節刻劃之特色,富于現實性和時代精神。

  洛陽的數座宋代民間壁畫墓葬則堪稱此期中原及北方地區仿木結構磚室墓的典型代表。1983年發現于新安縣石寺鎮的北宋宋四郎墓,雕梁畫棟,飛檐斗拱,建造奇巧,裝飾精美。墓中以寫實的手法表現了墓主人的日常生活, “夫婦宴飲圖”、“樂舞圖”、“庖廚圖”、“交租圖”、“花卉圖”等等,流露出宋人知足常樂的人生觀,反映了樸實、平易、清淡、雅致含蓄的宋人的藝術風格。

  其它位于洛陽附近的伊川縣元東村的元代墓葬壁畫,明清時期散見于洛陽的祠堂會館建筑,都從不同的側面展現了我國封建社會后期的美術面貌。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洛陽古代美術文化的發展、演變、鼎盛、式微的過程背后,隱含著中國歷史文化中許多深邃的內容和信息,這里有物質生活狀況的證明,也有生產工藝水平的反映,有時代精神的寫照,有民族性格的折射,有文化禮儀的承載,有民眾趣味的體現,有帝王深層意識的表現,有雅與俗的比較,有官與民的對照……洛陽古代美術文化,因而成為中國文化發展史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

  -------------

  1 中國古代文化-中國古代工藝美術

  古代工藝美術是中國人民為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采用各種物質材料和工藝技術所創造的人工造物的總稱。它是中華民族造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既體現了工藝美術的一般本質特征,在內涵和形式上保持著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又顯示了中華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鮮明個性。中國工藝美術以其悠久的歷史、別具一格的風范、高超精湛的技藝和豐富多樣的形態,為整個人類的文化創造史譜寫了充滿智慧和靈性之光的一章。

  發展概況

  中國工藝美術的原始發生可追溯到遠古先民的第一件勞動工具的創造。凝聚在原始工具里的實用內涵和精神內涵既確立了中國工藝美術的初始形態,亦確立了工藝美術作為中華民族造型藝術先導的地位。

  新石器時代的石玉、牙骨、編織、縫紉,特別是制陶工藝,已鮮明地顯示了中國工藝美術重視實用和審美相統一的造物思想和設計意匠,亦鮮明地顯示了工匠把握材料性能和制作工藝的能力以及對形式美法則的認識和運用。

  商、西周時期,中國工藝美術有了劃時代的進步,工藝造物的實用內涵和精神內涵進一步豐富和加強。精神內涵中大量滲入的社會意識和宗教意識,使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具有一種崇高的美學魅力。原始青瓷和漆器獲得初步發展,而青銅器和玉器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春秋戰國至秦漢時代的工藝美術顯示了中國封建社會早期經濟實力和意識形態的發展。理性主義精神的崛起和高揚,使指向實用功利和現實人生的價值追求,與承繼原始文化傳統的充滿激情和浪漫色彩的形式有機統一,由此而產生的輕利活潑、飛動奔放、雄強古拙的美學特征,在陶瓷、漆器和絲織品上得到充分的表現。

  三國兩晉南北朝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整個意識形態上的轉折,造成工藝美術生產格局和價值追求的變化。生產中心逐漸由北方移向南方,工藝造物趨向內在人格和心性的顯示。這一時期崇尚主體人格精神的造物傾向和空疏、清靜、平淡的審美風范,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工藝美術的整體發展。青瓷、建筑物件和宗教工藝美術在這一時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中國工藝美術在初唐和盛唐獲得全面的發展,呈現繁榮發達的景象。織錦、印染、陶瓷、金銀器、漆器和木工等的技藝水平和生產規模都超越了前代。經濟的發達,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識的解放,使隋唐工藝美術表現出舒展博大的氣勢、精巧圓婉的裝飾意匠和富麗豐滿的形態特征。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比較完美的范式和境界出現在宋代,并集中地表現在陶瓷上。發達的手工業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圍,為保持造物與主體審美理想的和諧統一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從而形成一代沉靜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學風范。宋代工藝美術充分地物化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它體現和揭示的創造原則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蒙古族以其強大的軍事勢力統一中國后,工藝美術有著一定的發展。染織工藝的織金錦、陶瓷工藝的青花和釉里紅是這一時期的突出貢獻。來自尚武的游牧文化的影響,

  元代工藝美術風格趨向粗獷、豪放和剛勁。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強盛的時代。資本主義因素的萌發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新的文化和科學的產生,促使明代工藝美術跨入一個新階段,織錦、棉紡、陶瓷、漆器、金工、家具和建筑裝飾等門類都得到較全面的發展。

  明代工藝美術承繼了宋以來的美學追求,并向程式化和完善化發展,具有端莊、簡約、健實等審美特點。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各個門類在清代更加完善化,其品種之繁多、技藝之精湛、手法之豐富都遠遠超過前代,呈現出集各歷史時期之大成的局面。導源于上層貴族審美趣味的以技藝取勝的造物觀念,在清代工藝美術生產中進一步強化,以致一代藝術風格日趨矯飾雕琢、精致繁縟。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中國工藝美術的生產格局、產品結構、工藝思想和藝術風格都呈現著新的面貌。衰敗和新生、模仿與創造、恪守與分化構成近現代中國工藝美術的基本景觀。承襲清代形制的傳統工藝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之下迅速衰落,而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現代工藝美術則迅速崛起,蓬勃發展,清新、簡潔、明快的現代工藝美術標示著一種嶄新的文化形態和內涵,因此它與傳統工藝美術的差異是極為明顯的。現代工藝美術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工藝造物活動開辟了新的領域,并樹立起新的審美風范和價值標準。

  中國工藝美術的歷史呈現著兩條清晰的發展脈絡

  以實用為主體的民間工藝美術和以觀賞為主體的宮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藝美術體系。它們作為在不同社會環境和條件下生長發展起來、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兩種工藝文化形態,有著不同的生產方式、組織結構、功用目的和美學特征。民間工藝美術主要是自然經濟的家庭手工業,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為著滿足生產者自身的需要。生產與消費的統一,使民間工藝美術產品完滿地體現了實用、審美一體的基本原則,具有樸質、剛健、明快的品質。宮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藝產生于官營或私營手工業作坊之中,迎合貴族和文人階層的需要和趣味,因而側重于顯示觀念意蘊和追求觀賞把玩價值,推崇精雕細刻、矯飾奇巧。

  生產的官營化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重要現象。早在西周就出現了隸屬于王家官府的“百工”,漢王朝則在周秦官制的基礎上設立了屬于少將府的各種工藝美術作坊和工廠,唐宋時期的少府監顯示了官營手工業制度的完備和周詳,明代的御用監、清代的造辦處和織造局使官營手工業制度更為系統和嚴格。官營手工業機構大都設在中心城市或皇宮,材料無償占有,工匠無償勞役,生產不計成本,產品不參加商品流通。在這種封閉的經濟結構中產生了追巧奪末、爭奇斗艷的宮廷工藝美術,它作為反映統治階級精神需要的理想樣式,影響和規范著封建時期的中國傳統工藝美術。

  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崇尚“形而上”之“道”,而貶抑“形而下”之“器”。因此,以功用為目的的工藝美術一直被視為“雕蟲小技”而屬“抑末”之列。這種偏見顯然抑制了理論方面的建設,致使中國工藝美術缺乏完備系統的理論著述。但是,中國工藝美術一直是按照自身的思想和原則發展的。其個性化的面貌無疑取決于中國工藝思想和造物原則的傾向性和獨創性。很少見諸文字的中國工藝思想和造物原則強調工藝造物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功用,追求心靈與物質的交融統一,主張自然性與人工性的中庸和諧,注重工藝造物活動的整體有機性,力求協調天時、地理、材質、技術諸因素間的關系。

  凝聚著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國工藝美術,在國際性貿易和文化交流中,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不僅西傳了精美的絲織品,也西傳了東方的蠶種和織造技術。陶瓷之路更是跨越中世紀東西世界的一條紐帶。瓷器的外銷不僅把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轉化為全人類的文明財富和世界性生產產業,而且也影響了所到之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20世紀中葉后,中國工藝美術更是全面地走向世界,進一步促進了國際文化經濟的交流。

  中國工藝美術有著廣闊的領域,門類紛繁,樣式眾多,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①按工藝美術的功能價值可分為實用工藝美術和陳設工藝美術。實用工藝美術即含有審美意匠的生產、生活用品,如服裝、器用和工具等;陳設工藝美術即集中展示材美工巧或造型裝飾之審美意匠而專供觀賞的工藝品,如牙雕、玉雕、景泰藍等。

  ②按工藝美術的歷史形態可分為傳統工藝美術和現代工藝美術。傳統工藝美術即具有悠久歷史、濃郁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反映中國古典文化精神的工藝造物。如四大名繡、北京雕漆、宜興紫砂陶、廣東象牙球、揚州玉器等;現代工藝美術即在現代工業文明基礎上新興并反映現代文化精神和生產需要的工藝造物,如現代陶藝、廣告設計、書籍裝飾、包裝裝潢等。

  ③按工藝美術的生產方式可分為手工藝美術和工業設計。手工藝美術,即采用手工制作的工藝造物;工業設計,即運用現代材料和工業技術制造的工藝造物。

  ④按工藝美術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社會層次可分為民間工藝美術、宮廷工藝美術和文人工藝美術三類。民間工藝美術是作為生產者的勞動大眾為自身需要制作的工藝造物,宮廷工藝美術是按封建貴族統治者的需要制作的工藝造物,文人工藝美術則是為封建文人階層的需要制作的工藝造物。以陳設品為主的宮廷和文人工藝美術是封建時代的產物,在進入社會主義時代以后,作為民族文化遺產即特種工藝被加 以保護和繼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由職業設計家和藝匠制作的工藝美術品,成為既有實用價值又有審美價值的商品。

  ⑤按工藝美術材料和制作工藝一般可分為雕塑工藝(牙骨、木竹、玉石、泥、面等材料的雕、刻或塑)、鍛冶工藝(銅器、金銀器、景泰藍等)、燒造工藝(陶瓷、玻璃料器等)、木作工藝(家具等)、髹飾工藝(漆器等)、織染工藝(絲織、刺繡、印染等)、編扎工藝(竹、藤、棕、草等材料的編織扎制)、畫繪工藝(年畫、燙畫、鐵畫、內畫壺等)、剪刻工藝(剪紙、皮影等)種類。現在習慣上通常將傳統工藝美術分為雕塑工藝、織繡工藝、編織工藝、金屬工藝、陶瓷工藝和漆器工藝6類;隨現代工業生產發展起來的現代工藝美術則一般按產品對象分為室內環境設計、染織設計、服裝設計、日用工業品造型設計、日用陶瓷設計、商業美術設計和書籍裝飾設計等。

  美學特征

  中華民族在其發展的漫長歲月中,以勤勞和智慧為人類工藝文化歷史創造了境界獨到、風范高雅、魅力永恒的工藝造物樣式。中國工藝美術浸透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富有鮮明的美學個性,主要體現出:

  ①和諧性。中國傳統藝術思想重視人與物、用與美、文與質、形與神、心與手、材與藝等因素相互間的關系,主張“和”與“宜”。對“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國工藝美術呈現出高度的和諧性;外觀的物質形態與內涵的精神意蘊和諧統一,實用性與審美性的和諧統一,感性的關系與理性的規范的和諧統一,材質工技與意匠營構的和諧統一。

  ②象征性。中國工藝思想歷來重視造物在倫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強調物用的感官愉快與審美的情感滿足的聯系,而且同時要求這種聯系符合倫理道德規范。受制于強烈的倫理意識,中國傳統工藝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體量、尺度、色彩或紋飾來象征性地喻示倫理道德觀念。這種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宮廷或文人工藝美術淪為純粹的倫理道德觀念的展示,造成矯飾之態或物用功效的損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產者自身的功利意愿為象征內涵的民間工藝美術則顯得剛健樸質,充滿活力。

  ③靈動性。中國工藝思想主張心物的統一,要求“得心應手”,“質則人身,文象陰陽”,使主體人的生命性靈在造物上獲得充分的體現。中國傳統工藝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裝飾上保持著 S形的結構范式。這種結構范式富有生命的韻律和循環不息的運動感,使中國工藝造物在規范嚴整中又顯變化活躍、疏朗空靈。

  ④天趣性。中國工藝思想重視工藝材料的自然品質,主張“理材”、“因材施藝”,要求“相物而賦形,范質而施采”。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在造型或裝飾上總是尊重材料的規定性,充分利用或顯露材料的天生麗質。這種卓越的意匠使中國工藝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優雅的趣味和情致。

  ⑤工巧性。對工藝加工技術的講求和重視是中國工藝美術的一貫傳統。豐富的造物實踐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產生的審美效應,并有意識地在兩種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審美理想境界:去刻意雕琢之跡的渾然天成之工巧性,和盡情微窮奇絕之雕鏤畫繢的工巧性。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