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雕的歷史與發展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18-06-08 16:02 回復:0 關注量:1016

  磚雕的歷史大約可以追溯到周秦,磚瓦已是當時宮廷建筑的重要材料。秦代的磚上盛飾浮雕紋樣。陜西咸陽一帶曾出土過秦代的空心大磚,上面飾以龍紋、鳳紋等浮雕,亦有繪畫式的山林狩獵等細線浮雕。不過這些磚雕都是利用陰模壓印的。兩漢時期常見的磚有兩種,一種是鋪地的方磚,表面雕刻幾何圖或吉祥文字;另一種是建筑物或墓室壁面上的圖像磚,即畫像磚。畫像磚既是建筑結構的一部分,又是一種室內裝飾。戰國已有生產,秦代得到發展,兩漢時期達到鼎盛。


  表現形式為陽刻線條、陽刻平面、淺浮雕等相結合,一般用木模壓制,亦有直接刻在磚上,有的還施加彩色。有方形和長方形等幾種,多數為每磚一個畫面;亦有上下分為兩個畫面的,內容有割禾、制鹽、采蓮、七射,以及飲宴、歌舞、百戲、車馬出巡、神仙故事等。構圖富于變化,造型簡練生動。畫像磚大都發現于四川的東漢墓中,河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南朝墓中也有發現,但常用小磚拼成、個畫面,內容多人物和裝飾圖案等。后代園林建筑等也用畫像磚,大都是浮雕和圓雕的結合。


  隋、唐、五代,尤其是隋唐兩代宮殿建筑和碑石墓志空前發展。所用磚瓦;在紋飾方面,與以前的秦代相比,卻大有遜色。唐代建筑用磚,以蓮花、葡萄紋最為多見。唐代磚雕比較突出的是1978年河南洛陽發現的修定寺塔。塔身是用預先設計的花紋圖案雕磚連續鑲嵌而成(磚系模制涂釉)。


  宋代的墓磚雕刻較為普遍,這種磚雕技術與以前的模制不同,而是直接用磚雕為浮雕,或半圓雕的人物,鑲在四周墓壁上。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有河南偃師出土的雕磚4塊,所雕題材為婦女廚下勞作,如烹茶、洗滌、剖魚、梳發等,對于每個人不同的服飾妝扮和動態表情都有很細致的刻畫;雕刻手法簡潔,頗富有民間風趣。宋代磚雕藝術較有代表性的是1955年在河南禹縣白沙鎮出土的幾座墓葬。其中一墓在墓室磚壁上雕有墓主人夫婦的浮雕像,所有的桌椅器物也都和人物同樣雕出,并凸出墻面,而背后的侍從人物和帷幕等背景陪襯,則是用繪畫表現。


  這樣,既使凸出的事物給人有一種真實感,而且對于所表現的人物的主體也有了明顯的區別,使得主體更為突出。在同一墓后室的正壁,雕有一個寬闊的雙扇假門,門扇半開,浮雕出從門內探身外窺的便裝侍女一人,僅露出窈窕的上半身,顯得格外動人。這種婦女半啟門探身窺視的雕像,是宋元雕磚中常見的表現世俗生活的題材之一。宋墓的磚雕在北方各地相當普遍,雕刻題材多數是反映現實生活,除河南外;山西、甘肅、寧夏等地也有出土。宋代以后,具有民族傳統的磚雕,在一般民間建筑上仍然很發達。以明、清兩代的磚雕最為精巧。元代繼承了宋代傳統,也盛行在磚建的墓室中施以雕磚裝飾。明、清兩代的磚雕遍及各地,以北京、天津、陜西、山西、河北、江蘇、安徽、廣東、江西等地保存最多。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