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人衣服的結(jié)構(gòu)

 
樓主   帖子創(chuàng)建時間:  2020-08-05 08:59 回復(fù):0 關(guān)注量:1525

  古代女子服飾介紹

  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我國古代du服制的建立。根據(jù)有關(guān)數(shù)據(jù)記載,zhi在先秦時期就相繼建立了服制,并對以后各個歷史朝代產(chǎn)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先秦時代,華夏族服飾的特點是上衣下裳,寬衣博帶,《說文解字》說:“上日衣,下日裳。”下身穿的裳實際是裙,而不是褲。周天子賞賜給屬下“赤帶”是一塊紅色的布,在腰間垂于腹前。是貴族的服飾和身份的標(biāo)志,又叫韋,衣服是右衽窄袖長衣長度在膝蓋上下,領(lǐng)袖是襟,裙都用花邊裝飾,沒有紐扣,而胡人的服飾是短衣窄袖,左袖長褲革帶皮靴。趙武吳王毅然進行了變服。廢掉下裳而改穿褲,與當(dāng)時東胡族的褲褶相似。褶,就是指穿在外面的的上衣,特點是短小而具有寬廣的袖子;或者是指一種左袖的短袍。左袖是胡人衣式的特點,廣秀則是從胡服的窄袖演變而來。

  胡人因為習(xí)慣了在馬上奔馳,而且經(jīng)常是沒有定所,需要將隨身應(yīng)用的對象附在身上,所以他們就將皮革做的腰帶上附加上若干小環(huán),然后把隨身物品銓在革帶上。這樣使用既方便,又不容易遺失,趙武吳王也采用了這種腰帶。

  春秋戰(zhàn)國

  春秋戰(zhàn)國之際,出現(xiàn)了一種新式服裝叫深衣。深衣的特點:長衣大袖,以男女的禮服最為顯著,是服裝式樣的和結(jié)構(gòu)的基本特征。戰(zhàn)國秦漢之人不論貴賤。男女都穿深衣。貴族的冕服為禮服。平民的深衣為吉服。短褐為裳服,深衣連結(jié)鉤邊,穿時要拿腰帶。貴族用絲織的紳帶。極際紳士。邊帶氣語流行。皮帶的兩端分別用帶鉤的環(huán)相連接,叫代子鉤絡(luò)帶。

  古時的深衣式樣、規(guī)格、結(jié)構(gòu)和縫制都有制度規(guī)定,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服制。自天子至庶民不分尊重都可穿著,只是顏色、服飾和衣料有所不同。后來演變成袍式的大袍寬衣。這種服式一直流行于以后各個封建朝代,是我國古代服裝的典型服式。

  先秦時沒有棉花,所謂“布衣”是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夏天穿的細麻布叫,冬裝有袍和裘袍是穿在里面的夾衣,內(nèi)夾絲綿,充填些粗麻叫做濕袍,袍固是內(nèi)衣,所以只能居家穿著,但不能作為禮服,外出時只能穿在正服里面。短袍叫褥,也就是所說的襖,質(zhì)地粗劣的褥叫褐,裘是皮衣。先秦時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秦漢時期

  秦代服制與戰(zhàn)國時無大差別,保持中國服飾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不論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內(nèi)衣,其領(lǐng)袖緣一并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下著緊口大褲,保持“褒衣大裙”風(fēng)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相傳漢朝趙飛燕被立為皇后以后,十分喜愛穿裙子。有一次,她穿了條云英紫裙,與漢成帝游太液池。鼓樂聲中,飛燕翩翩起舞,裙裾飄飄。恰在這時大風(fēng)突起,她像輕盈的燕子似的被風(fēng)吹了起來。成帝忙命侍從將她拉住,沒想到驚慌之中卻拽住了裙子。皇后得救了,而裙子上卻被弄出了不少褶皺。可是說來也怪,起了皺的裙子卻比先前沒有褶皺的更好看了。從此,宮女們競相效仿,這便是當(dāng)時的“留仙裙”。〕

  秦漢時期的女子服裝:身穿大袖寬衣,下著長裙,腳穿高頭絲屐,這是秦漢時期女子服裝比較普遍的風(fēng)格。貴族女子的肩壁上纏巾幗,裙,襦上外用絲繡,絲屐上繡花。庶民女子壁上不纏巾幗(圍巾)只用一塊布覆上,衣袖沒有貴族女子的那樣寬大,裙也沒有那么長,為了勞動方便,裙外還要架一條圍裙。到了秦漢,女子服裝有了一些變化,“上短下長”,上衣之裙只到胸部并且窄小,袖子仍寬大,即所謂“窄衣大袖”。下裙之長曳地,尤其貴族女子的裙更長,甚至走路時要用兩婢提攜。

  秦漢時期的服飾比先秦要豐富。《禮記》曰:“衣不帛襦褲。”這是因為襦和褲都是內(nèi)衣,儒家崇尚簡樸,認為不應(yīng)該用絲罔來裁制內(nèi)衣。而到了元朝時,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絲綢來做褲子,所以被稱為“紈绔子弟”。古代的褲子通常都沒有褲襠,只有 褲腳管,上締連在一起,用帶系在腰間,所以叫做褲。《釋名》曰:“绔也。而服名绔別也”。绔是內(nèi)衣,只能外露的,绔的外面一定還要穿裙或深衣。年底勞作時穿短衣,則绔內(nèi)吊一兜褲吊,就像用來大相撲運動員的裝束。在宋初的《盤子閣》中,還能見到這種穿法。連襠的短褲,叫做。 短如牛鼻,統(tǒng)稱 鼻褲。司馬相如帶單文君回到成都,就穿著犢鼻褲當(dāng)爐滌器,以羞辱卓王孫。

  魏晉南北朝

  在我國歷史上,這一時期的基本上處于分裂狀態(tài),各個朝代的服裝有所不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出現(xiàn)了兩個變化,一個是漢裝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個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進漢人的服飾之中。

  女子服裝:從服式來說,受胡服的影響比較大,衣袍外為左襟,并且上短下長是其特點。“下衣”是指褲服到胸,裙長戔地,貴族女子的裙長要戔地 五尺。一般庶民或奴婢等女子,上穿開領(lǐng)大袖衫,衣長僅覆腰,下著長裙,裙長至足,腰系長帶。

  隋唐時期

  隋在公元581年滅了北國,建立了強大的國家,公元589年滅陳后,統(tǒng)一了中國同南北朝一樣,統(tǒng)一使得南北的服飾進一步融合,時間不長,隋被唐所代替,唐從此統(tǒng)治了中國近三百年,衣冠服飾制度,經(jīng)過了長期的承襲、演變、又加上唐代強盛的國力和廣泛的交流,因而顯示出上承歷代服飾,下啟后世服飾的重要特點,在服飾風(fēng)格上顯示出華麗、清新、博人。

  婦女服飾:隋唐時期婦女的服飾顯示一種與眾不同的風(fēng)格,這也與當(dāng)時的審美觀有關(guān),當(dāng)時以體態(tài)豐腴為美,小女子喜歡穿男裝。

  這一時期皇后,皇太子妃以其它顯貴命女子的服飾也很繁雜且等級嚴(yán)格。比如皇后的服飾中有:跬衣、鞠衣、鈿衩、 衣;皇太子妃的服飾有:翟衣、鞠衣、鈿衩,衣三種。但首飾的數(shù)量少于皇后的服飾;其它命婦的禮服更較上兩種簡單。

  當(dāng)時婦女的一般服飾也很豐富。

  隋唐時,女子和男子都穿“背子”款式是對襟式,也有少數(shù)是“套衫”式的/領(lǐng)口寬大,顯袒沖狀,短袖式者沒有袖子,由于背子穿著比較方便,所以宮中的宮女多喜歡穿用,而且定為當(dāng)時的禮服。平常女子也多穿背子的,但在服飾面料、裝飾和做工才大為遜色,領(lǐng)字袖口和下擺處只有深色的厚質(zhì)面料作款史與,服色一般用白色。

  當(dāng)時另一種沒有袖子的服飾是“和尚”與 相似,比 要上。穿在衣衫的外面,在唐傭中常能見到這種裝束。而還有一種穿在衣服的外面的服飾叫“縵衫”,它的形制特別短小,一般是舞樂女子穿的,據(jù)說舞女剛露面時,多穿著縵衫,等眺到一半時,舞女們就都脫去縵衫露出里面穿的有繡文的美麗的衣裙來,令賓客們眼前煥然一新。

  總體看來,隋唐的婦女的服飾可以說是花樣繁多,五光十色,具有艷麗、華美、自由、蕭灑的藝術(shù)風(fēng)格。通過這些服飾把隋唐美人秀美豐滿的風(fēng)姿顯露得淋漓盡致。

  背子、半臂、背心、輛襠這四種服飾,男女都穿。其中背子在宋代的變化較多,背子又叫褙子。雖然這種款式在宋代男女都穿,但在其使用形式和時間上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人穿著也不盡相同。

  宋元明清時期

  總的看來,宋代婦女的裝束,除了北宋時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襦,肥闊的裙褲外,窄、瘦、長、奇是這一時期婦女服裝的主要特征。

  宋代婦女服裝

  宋代婦女服飾比較復(fù)雜。這也是從古至今服裝發(fā)展的共性。當(dāng)時許多服飾別出心裁,花樣百出,呈現(xiàn)百家爭鳴的盛況,后來政府不得不下令規(guī)定:婦女的服色都服從丈夫的服色,平常人家的婦女不準(zhǔn)穿綾縑織的五色花衣。但當(dāng)時人也沒怎么遵守這個規(guī)定,時裝興盛的風(fēng)氣有增無減。當(dāng)時還有偏好“奇服異裝”到了采用外國服式的,后來皇帝詔令凡有穿契丹族衣服的人,都定為殺頭之罪,可是當(dāng)時時裝的盛況空前。

  宋代貴婦的便裝卻時興瘦,細、長,與以前各個時期不太相同,衣著的配色也打破了唐代以紅紫、綠、青為主的慣例,多采用各種間色粉紫、黑紫、蔥白、銀灰、沉香色等。色調(diào)淡雅、文靜,合理地運用了比較高級的中性灰色調(diào),衣飾花紋也由比較規(guī)則的唐代圖案改成了寫生的折枝在紋,顯得更加生動、活潑、自然。

  一般平民女子,尤其是勞動婦女或婢仆等,仍然穿窄袖衫襦。只是比晚唐、五代時的更瘦更長,顏色以白色為主,其它也有淺絳、淺青等。裙褲也比較瘦短,顏色以青、白色為最普遍。衫是一種最普通的衣式,宋代婦女的衫多半用刺繡為裝飾。大多是圓領(lǐng)、交領(lǐng)、直領(lǐng)、對襟,腰身清秀苗條,下擺多,有較長的開氣,衣料一般是用羅、紗、綾、縑等輕軟的料子。

  襦與襖是相似的衣式,襦的造型短小,一般到腰部,對襟,側(cè)縫下擺處開氣,袖端細長,衣身也比較窄。襦有單襦,復(fù)襦,單襦與衫相近,復(fù)襦與襖相近。通常貴族婦女的服色以紫紅、黃色為主,用繡羅并加上刺繡。平常的婦女多以青、白、褐色為多,上了年紀(jì)的婦女也喜歡穿紫紅色的襦。

  而襖大多是有里子或夾襯棉緊的一種冬衣,對襟,側(cè)縫下擺開氣,又叫“旋襖”,可以代替袍。宋代對袍的穿用是有限制的,除命婦可以穿外,其余大多數(shù)的民間女子是不準(zhǔn)穿的。后規(guī)定命婦的袍色,三品以上是紫色,繡著仙鶴和芝草,三品以下律用黃色,并不繡花樣。至于襖的服色,除了白色規(guī)定作為“兇服”外,其余的沒有什么限制,可以隨各人的喜好來選擇。

  窄袖衣是宋代女子中普遍流行的一種便服。式樣是對襟、交領(lǐng)、窄袖、衣長至膝。特點是非常瘦窄,甚至貼身。由于這種服裝式樣新穎又省料,所以很快就流行了起來,不但貴族女子喜歡穿,一般的女子也仿效。這也表明,宋代人注意經(jīng)濟實用,除了頭髻外,穿衣盡量節(jié)約衣料,這樣既便于行動,又夸張了女性的曲線美。

  同時還流行著一種翻領(lǐng)款式取長至膝的窄袖衣。制作時在領(lǐng)襟上加兩條窄窄的繡邊裝飾。翻領(lǐng)一般是三角形的,有時還要戴帔帛,腰里系綬,雙雙做成各種連環(huán)結(jié)。

  宋末又流行窄袖裹貼住身體,前后兩側(cè)縫的地方開衩,衣衩處有許多衣扣作為裝飾,叫做“密四門”,人稱妖服,是古代的奇裝異服之一。

  北宋時,婦女喜歡在裙子前面開衩,這樣便于騎馬,有錢人家的女子也愛在家里穿。這種習(xí)俗甚至到了元代(主要是在宮廷中)還仍然保留著。

  宋代婦女的褲一般都是不露在外面的,外面系數(shù)著裙子,裙子大多把褲子都掩在裙內(nèi)。不過也有單穿褲子不在外面穿裙子的,不過這是低等婦女的裝束。宋代的褲上有繡花,而且還保持著無襠的褲。

  當(dāng)時婦女的貼身內(nèi)衣有抹胸和裹肚。二者形狀差不多只是抹胸短小而裹肚較長。抹胸有時還可以穿在外面。宋代婦女等同男子一樣在腰間圍一個腰圍,即“腰上黃”也有腰上系青花布中的。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xiàn)在的背心,褙子的領(lǐng)口和前襟,都繡上漂亮的花邊。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飾均沿襲晚唐的服飾制度。新制頒發(fā)后,才逐漸將其服飾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稱為常服)、時服(按季節(jié)頒賜文武朝臣的服飾)、戎服以及喪服。宋代婦女的穿著與漢代婦女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lǐng),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邊再穿長袖對襟褙子,褙子的領(lǐng)口及前襟繪繡花邊,時稱“領(lǐng)抹”。宋代的服飾主要的特點是清新、樸實、自然、雅致。

  宋代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其褲子的形式特別,除了貼身長褲外,還外加多層套褲。宋代婦女有纏足的習(xí)俗,因此裙長多不及地,以便露足。

  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圓領(lǐng)齊膝外衣,足下著長統(tǒng)靴,宜于馬上作戰(zhàn)射獵;婦女穿窄袖交領(lǐng)袍衫,長齊足背,都是左衽〔從左向右扣〕,正與漢人相反,所習(xí)慣穿用的釣墩傳到內(nèi)地曾廣為流行。

  元代婦女服飾

  元代婦女服飾也包括蒙古婦女和當(dāng)族婦女的服飾。漢族婦女仍保持宋代的服制,上衣有比較瘦俏的背子,衫襦,云肩等,下穿多褶裙,頭上一般梳頂心簪。后來受蒙古族婦女服飾的影響,穿一種黑褐色粗布或絹做的左衽、窄袖、腰束大帶的長袍的人漸漸多起來。另外,這一時期在婦女中還流行各種單,夾棉的對襟衣和半袖襖,這是與唐宋時期的服飾不相同的,而蒙古族婦女的服飾就帶有她們本民族的特點了。蒙古族婦女以袍為禮服。蒙古婦女穿的袍式寬大而長,右襖交領(lǐng)。袖子大但在袖口處較窄,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蝙蝠衫的形式。

  明代婦女服飾

  明代的女裝已與前代不同,但在明初還能看到舍人和元代的影響。左衽、窄袖長袍仍可見到。一般女子時興窄袖的衫襦、背子、長裙等。明代婦女的裙式變化比較多,是一種流行的服飾。明代貴族婦女的服色規(guī)定用真紅,鴉青和黃色,而一般女子只能用紫綠,桃紅和淺色。

  背子是明代貴族婦女的禮服之一,又稱“披風(fēng)”,與前代的背子、背心相似。一般在秋冬季節(jié)穿,一般婦女也把背子做為禮物穿,式樣是大袖寬身。樂妓能穿黑色的背子。

  比甲本來是元代的服式,但在北方尤其受婦女們喜歡,作為日常的服裝,領(lǐng)式對襟,盤領(lǐng)或交領(lǐng),無袖或短袖,長至臂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長,離地不到一尺,自從元代有了紐扣之后,比甲上也有用紐扣的,這樣穿起來更方便、快捷、系結(jié)嚴(yán)緊,是服飾的新變化。比甲一般穿在大袖衫,襖子之外,下面穿裙,所以比甲與衫、襖、裙的色彩搭配能顯出層次感來。到了清代,除了在家里的老婦人怕冷穿棉比甲外,比甲一般都不穿了。

  長襖、長裙是一種便服。長襖的式樣是盤領(lǐng)、交領(lǐng)或?qū)螅I(lǐng)子上用金屬扣子系緊,窄袖,領(lǐng)袖和下擺都有緣邊,與明代前的襖不同的是,一般長到膝下,所以叫“長襖”;服色多用紫色、綠色;衣料一般羅、緞,襖上的花紋與大袖衫相似,一般都是刺繡。

  明代由于婦女盛行裹足,又追求“行不露足”,所以貴族婦女都穿長裙來掩飾金蓮小腳,裙上繡著纏折枝花紋,或在裙幅下邊一、二寸的位置,繡上花邊,作為壓腳,最初裙幅用六幅,也是遵循的古儀禮,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代末年,裙幅變成了八幅,腰間的細褶也很多,走起路來好象粼粼的水汶一樣。

  明代婦女還有一種內(nèi)衣,叫“腰子”。是圍在婦女胸前,露出肩臂和乳胸上部的一種衣服,它與肚兜不同,是用寬幅的紗綾,橫纏在胸前有的還有紐扣,加刺繡。

  明代女性習(xí)慣在裙子外罩一件背子衫或是云肩。鳳冠霞帔是明代婦女的禮服,是后妃在參加祭祀等重大典禮時使用的服飾。整個冠上綴著龍鳳,搭配霞帔一起穿著。明代較多使用的紐扣,主要用在禮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時才有所普及。

  清代婦女的服飾

  清代婦女服飾中最為顯著的是紐扣的作用。紐扣原來主要在禮服上使用,清代紐扣成為各種衣服上不可缺少的衣飾。紐扣最初只裝飾在領(lǐng)子上,使自古以來的交領(lǐng),盤領(lǐng)、直領(lǐng)等領(lǐng)一改而成了高領(lǐng)。原來脖子總露在外面,有了紐扣就可以不露了。

  清代漢族婦女一般穿窄袖襖、衫、坎肩、裙、褲等。

  旗袍,是滿族婦女中很流行的一種長袍,后來也成為漢族婦女主要的服飾之一。清代滿人穿的旗袍與后來稱為旗袍的服裝是有著很大的區(qū)別的,但后來的旗袍是在滿人這種長袍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旗袍,最初極為寬大,腰身為筒式,后來漸漸變小。圓領(lǐng)、右衽、高領(lǐng)或低領(lǐng),清末時高領(lǐng)能高達二寸半左右。旗袍有單、夾、棉、皮之分,都按季節(jié)的變化來區(qū)分。袍色一般淺淡居多。滿族婦女穿旗袍時,大多喜歡在旗袍外面罩上一件坎肩。

  清代的漢族婦女服飾大多沿襲明代;一般是上著襖、衫、下著裙,后來不穿裙,改穿褲。

  襖衫多是圓領(lǐng),右衽,大襟,對襟,琵琶襟,大袖,且錦繡鑲邊。襖的質(zhì)料多用棉、緞、衫多用紗、羅、綢等,也有舍織蠟染的花布。顏色以天青、湖藍、粉、白、紅等為多。冬天也用貂、狐之類的皮毛的。鑲邊也是極為復(fù)雜、精美、當(dāng)時有“十八鑲”的說法。

  一般好的裙,式樣較多。如蘇州婦女的“白褶裙”,整幅裙多達上百個裙前面有類似蔽膝,左右打褶的“馬面裙”,又叫“月華裙”,因為裙的每個褶中,五色俱全,好似皎潔的月亮?xí)炓馊A而得名;又有“彈墨裙”,是用墨彈在裙口子上,雅素而別具風(fēng)格,象一幅水墨畫,渲染出千姿百態(tài)的變化;此外還有“鳳尾裙”、“魚鱗百褶裙”,“洋印裙”、“金泥簇蝶裙”、“繡鳳凰裙”、“滿花裙”、“一塊玉裙”、“鬼子欄桿裙”、“飾件鑲滾裙”、“叮鐺裙”等等,這些裙各具特色,又僅突出了婦女修長的身段,又顯示了華麗而豐富的裝飾美。

  清代未成年女子都穿褲。褲式為高腰、合襠、褲長至腳,造型不象男子的褲那么肥闊。穿的時候用一條長帶系腰,余下的部分作為裝飾。女子的褲比男子的色彩鮮艷,花紋豐富,可以按自己的喜歡選用。另外女子的褲口還有一個共同點,即在褲腳上飾有各種鑲邊。光緒時,褲口要做好幾層鑲邊,第一道最寬,二、三道就窄了。到了宣統(tǒng)的時候。褲管又要細窄,鑲邊也比以前減少了。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fā)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后,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云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民國女子服飾

  發(fā)展到30年代,旗袍進入全盛時期,這個時期的旗袍款式在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廣泛吸取西服的特點,使之變成為一種中西合璧式服裝,且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變化。主宰其變化者即為上海的服裝界。在當(dāng)時曾流行著一首歌謠:"人人都學(xué)上海樣,學(xué)來學(xué)去難學(xué)像,等到學(xué)了三分像,上海早已翻花樣。"可見當(dāng)時女裝變化之速及人們對上海服裝款式的迷戀。這個時期旗袍式樣的變化主要是在領(lǐng)、袖和衣長等方面。先是流行高領(lǐng),領(lǐng)子越高越時髦,即便是盛夏,在薄如蟬翼的旗袍上,也必配以高聳及耳的硬領(lǐng)。但不久,又流行起低領(lǐng)來,領(lǐng)子越低越"摩登",當(dāng)?shù)偷綗o法再低的時候,干脆省去了領(lǐng)子。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而流行長的,長過手腕;時而又流行短的,短至露肘。至于旗袍的長度,更有許多變化,在一個時期內(nèi),曾經(jīng)流行長的,走起路來元不衣邊掃地。以后,又改為短至膝蓋,甚至露出了大腿。

  從20世紀(jì)40年代起,旗袍的式樣變化緩慢,總的趨勢是日益簡便,身長及袖長大多縮短,領(lǐng)子亦多用低式,尤其是在夏季,大多不用袖子,并且省略了許多繁瑣的花邊裝飾,使其更加簡潔、輕便和適體。

  長期以來,中國婦女服裝的裁制方法一直采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狀態(tài),沒有明顯的曲折變化。這種服裝通常用木箱貯藏,可以折疊得方方正正。20年代以后,中國婦女有了"曲線美"的意識,一改傳統(tǒng)習(xí)慣,開始將衣服裁制得稱身適體,服裝上不僅裝有墊肩、硬領(lǐng),而且打有胸裥,故在貯藏時適宜以大櫥懸掛,很少折疊存箱。在款式上,這個時期的婦女上衣腰身都比較窄小,領(lǐng)子縮得很低,袖子也略有縮短,衣服的下擺多制成弧型,并且在領(lǐng)、袖、襟、裾等各個部位緣以花邊。裙子也明顯縮短,從足背上升到膝下,裙褶取消而任其自然下垂,裙子的邊緣也繡有各種花邊,有的還加上五彩珠寶,使之閃閃發(fā)光。民國時期的婦女頸間喜掛項鏈,有的項墜被制作成雞心形小匣,內(nèi)貯玉照。耳際則懸掛著耳環(huán)、耳墜,由于在當(dāng)時不尚穿耳,耳環(huán)多采用活動夾子。手指上大多戴有戒指,手腕上以套手錮或戴手表為尚。胸前則佩有別針。婦女外出時,一般還拎著小巧玲瓏的提兜和制作精美的絹傘。上層婦女所用的首飾力求配套,無論在質(zhì)料、款式還是色彩上,都要求一致。在佩戴方法上,因年齡的不同,也有些差異:如年輕婦女以戴長耳墜為多,中年婦女則戴緊貼耳垂的米粒式、圓珠式或環(huán)形耳環(huán);年輕婦女的項鏈一般掛得較高,墜飾的色彩比較鮮明,老年婦女則多佩掛金銀鏈條。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