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堂入室”與古代建筑的平面格局有什么聯系?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0-09-17 09:16 回復:0 關注量:1297

  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說起來,如果達到了可以用“登堂入室”形容的地步,那么不是第三重境界,也是第二重了。

  堂,古代建筑的前廳;室,房屋后廳。先入門,再升堂,最后入室,這是古代房屋的格局,后來“登堂入室”轉義表示做學問的幾個階段。“入室”猶如今天的俗話“到家”,比喻在學問上有了高深的造詣。這個成語典出《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清·李漁《閑情偶寄·聲容·習技》中說:“聽其翻閱,則書非書也,不怒不威而引人登堂入室之明師也。”

  提到“堂”與“室”,就要說起古代建筑的平面格局了。中國建筑藝術是世界建筑史上延續時間最長、分布地域最廣、有著特殊風格和建構體系的造型藝術。

  古老的中國建筑體系大約發端于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在原始社會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為居住處所,或構木為巢。到了原始社會晚期,在北方,我們的祖先在利用黃土層為壁體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簡單的穴居或淺穴居,以后逐步發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現了干欄式木構建筑。

  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商代已經有了較成熟的夯土技術,建造了規模相當大的宮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時期,統治階級營造很多以宮市為中心的城市。原來簡單的木構架,經商周以來的不斷改進,已成為中國建筑的主要結構方式。這時候,房屋建筑已形成明確的格局,結合出土遺址和古文獻記載可了解當時的情況。貴族的住宅用墻垣圍住,垣有門,門內為庭,即院子。講究的住宅還要設一道門,即閨,又叫寢門。

  戰國時期,城市規模比以前擴大,高臺建筑更為發達。秦漢時期,木構架結構技術已日漸完善,其主要結構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發展成熟,高臺建筑仍然盛行,多層建筑逐步增加。隋唐時期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成熟時期。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風格規模宏大,氣魄雄渾。唐朝的住宅,根據主人不同的等級,其門廳的大小、間數、架數以及裝飾、色彩等都有嚴格的規定,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這一時期遺存下來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橋及城市宮殿的遺址,無論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技術水平,雕塑和壁畫尤為精美,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建筑的高峰。宋代是建筑的成熟時期,建筑的平面格局也比較穩定。這一時期出現了重要的建筑文獻《營造法式》。明清時期,是建筑發展的最后一個高峰,平面格局更加模式化、等級化。

  一般的建筑,由外而內的次序是門、庭、堂、室。進了門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門叫“戶”,室和堂之間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還有一個窗子叫“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

  堂在最前面,“堂下”是庭(內庭),堂在高臺上,堂前有階梯,早期左右各一,稱西階、東階,按主客尊卑行走。到了晚期,一般都有左、中、右各一,按人的等級身份行走,主客尊卑不明顯。

  漢代時堂有東、西、后三面墻,東西墻分別稱做東序、西序;堂的南面立兩根柱子,稱都柱,或東楹、西楹(實際有時不止兩柱)。后代房前的廊子以及現在南方地區前后開門的“堂屋”,即來源于堂。堂沒有南墻,因而敞亮,于是又名“堂皇”。后來“堂皇”引申為氣勢宏大之意,也做“堂而皇之”,形容氣派很大,或形容不加掩飾,公開行動。

  從上圖的漢代住宅格局中可以看出:這個住宅四周有圍墻,分為左右兩個院落,右側有門、堂,是主要部分;左側是一些附屬建筑。右側外部油裝置柵欄的大門,門內又分為前后兩個庭院,繞以木構的回廊,后院有面闊三間的單檐歇山式房屋,屋內有兩人席地而坐,為房屋主人平時活動、待客的地方的“堂”。

  堂后是室,是主人休息處。堂到室有戶(即房室之門)相通。要入室必先登堂。所以《論語·先進》寫孔子批評子路鼓瑟的技術不佳,因而同學們對子路不敬,于是孔子就說:“由也(子路名由),升堂矣,未入室也。”這是用進入室內比喻功夫“到家”。雖未入室,但已升堂,是說子路的造詣也差不多了。后世以“升堂入室”表示得到要諦、真傳,即來源于此。

  室內有四角,古代稱為隅。《論語·述而》中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老師講出室的一角而學生不能聯想類推其他三個角,就不再重復指點了。這也說明了學習積極性的問題。

  室內四角都有專門名稱,西南角叫“奧”;西北角叫“屋漏”;東北角叫“宦”(音讀“夷”);東南角叫“窒”(音讀“要”)。陽光從門、窗入射進來,室內北邊亮南邊暗,南邊兩角以“奧”、“窒”為名,都有幽深、黑暗的意思。“屋漏”與“宦”這兩個名字的來源很多,大多附會禮制,難以自圓其說,估計與原始社會的住室情況有關。

  常見還有“堂奧”一說,升堂而后入室,西南角為奧,由此“堂奧”引申作深奧的道理。古代文人治學略有門徑,常謙稱自己“未窺堂奧”,意思是剛入門,還未深入。這正好與“登堂入室”意思相反。

  現如今人口越來越多,房價漲成天價,有一屋棲居成為無數人奮斗的目標——登堂入室的那一份雅致從容,恐怕也只在書中才有了。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